“大刀手”这个名词,在京剧团和剧场后台不时地听见,在一些旧“戏考”、老“唱本”上也经常地看到,它究竟是怎样一种角色呢?
从行当上划分,它属于武行范畴。扮象是:戴“布风帽”,穿“布箭衣”,系“杏黄大带”手持“单枪”,经常出现在带开打的戏中。《白水滩》的夏副将、《嘉兴府》的大马快、《白马坡》的颜良等等上场时都带着四名“大刀手”。
使观众奇怪的是:既名“大刀手”,为什么使“枪”不拿“刀”?既然用“枪”,为什么取名“刀手”?
追根溯源,这是京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演变。在五十来年前,“大刀手”原是拿大刀的。《神州擂》王永“发点”一场,就是先上四个手执“开门刀”的“大刀手”在两旁“站门儿”。到了后场开打时,“大刀手”为了起打方便,就换使单枪啦。《白水滩》刘子明“发点”也是这样,先上“大刀手”执刀“站门儿”,押送青面虎起解时,就换枪了。
过去这样设计也有它的道理,可以少上一堂“龙套”,是一种省略角色的办法。
后来,随着京剧的发展,凡是“发点”,“站门儿”上的,都用“站堂军”,“大刀手”从此也就不拿刀了。可是这个名词却一直沿用下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