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的“八大样板戏“到底是哪八部戏?

 2023-12-27  阅读 11  评论 0

摘要:“样板戏”名称的由来“样板戏”的正式名称为“革命样板戏”。“样板戏”之称,最初分别见于1965年3月16日上海《解放日报》刊登的署名“本报评论员”赞扬京剧《红灯记》的文章,以及1966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两位上海工人赞扬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文章。此后至1966年

“样板戏”名称的由来

“样板戏”的正式名称为“革命样板戏”。“样板戏”之称,最初分别见于1965年3月16日上海《解放日报》刊登的署名“本报评论员”赞扬京剧《红灯记》的文章,以及1966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两位上海工人赞扬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文章。此后至1966年底,报刊上又出现了“革命样板戏”“革命艺术样板”“革命现代样板作品”等称呼。

“革命样板戏”被叫响,始于1967年5月至6月。当时,江青扶植的舞台艺术作品会集北京,在六大剧场反复上演。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报》社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样板戏”一词。并列出如下名单:“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1968年5月,《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发行,新华社配发了一篇报道,副标题是“邮电部为八个革命样板戏的诞生发行一套纪念邮票”,“八个样板戏”的说法已经很明确了。

“八大样板戏”之误

从文革时期开始,很多人,包括一些高层人士,都流传“八个样板戏”或“八大样板戏”的说法,但对其具体所指并不甚清楚。有的人,包括一些样板戏剧组成员,认为只有最早的八个样板戏才是样板戏。

事实上,文革中的样板戏远远不止八个,前前后后大概有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都被称作样板戏。如后来出现的钢琴伴唱《红灯记》、京剧《白毛女》、《龙江颂》、《平原作战》、《杜鹃山》、《红色娘子军》、舞剧《红嫂》等。最终以京剧《磐石湾》结束了文革现代样板戏的创作历史。

“八大样板戏”一词的流行,导致社会上的很多人认为“样板戏”只有八个。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解,一方面是八大样板戏说法影响巨大,另一方面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样板戏倒底是什么。

从1967年5月到1970年上半年,样板戏中的戏剧作品只有五个京剧和两个芭蕾舞剧。很多人根本想不到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是样板“戏”。

实际上,也很少有人知道到底哪八部戏属于“八大样板戏”。人们便认为是他们比较熟悉、并且容易回忆起来的样板戏,最多是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杜鹃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八个左右的最优秀的作品。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65160.html

标签:八大样板戏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57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108秒, 内存占用331.04 K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