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取材于同一故事的戏剧作品,在整理改编时,只要分充发挥本身的特长,搞出自己的特色来,完全有可能随美赋彩,别具芳菲!
根据唐代张读作的《宣室志》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故事所写的戏曲作品,元杂剧有《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明代有《访友记》与《牡丹记》,皮黄剧种有《双蝴蝶》……,到了近代各个地方剧种中更是数量繁多,美不胜收。可是高明的戏曲作者却能在基本近似的情节、人物、冲突之中,别出心裁,发挥了各自的创造性,从而形成鲜明的特色。
越剧《梁山泊祝英台》与川剧《柳荫记》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整理改编本。它们一个直接来源于“小歌班”的演唱节目,另一个则从四川的唱本发展起来;一个保存了浓郁的浙东民间色彩,长于抒写自然景色,在情景交融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梁、祝同中有异的心理矛盾,另一个则适度夸张,寓沉痛于风趣,在诙谐中蕴含非同一般的感情,气氛的烘托十分神妙}一个文字白描富于诗意,另一个则语句通俗,精炼传神……。
正因为它们各具品局,在戏剧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洗涤窠臼,独辟蹊径,才能使观众耳目一新,于戏曲发展史上保持各自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移植剧目。莆仙戏《春草闯堂》有口皆碑,基础确实极好,各剧团争相移植。其中值得称道的是福建诏安潮剧团许育义的移植本。它并非照搬陈仁鉴原本,而有新的理解,处理独具匠心。它与原作最大的区别是更强调胡知府在全剧中的作用,特别在“公堂”、“证婿”与送贵婿上京等场有新的处理。
胡知府以谁官大为自己审案与处世的标准,当他一步步看清打官司的双方在权势上的差异,从中发现了升官的青云之梯,便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挖空心思大拍马屁。由于胡知府独特的思想脉络,后来的情节虽然近乎荒诞,却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觉。潮剧移植本的结尾让李相国在万般无奈中屈服于圣命与舆论,主动撮合薛玫庭与女儿的婚事。胡知府并未遭到李相国所踢的一脚,而面有喜色,暗示他登龙有术,初获战果。这样处理同样符合人物个性,告诉人们拍马逢迎等常能奏效,并未绝迹,从另一角度引起深思。
潮剧移植本更根据本剧种丑角表演的绝活,在加工中努力发扬长处。胡知府由丑角应工,吴独、王守备、轿夫都属此行当,连吴独之父也在净角基础上揉合了丑行的一些工架。这些丑角演员的表演十分出色,演胡知府的袍带丑,丑中有美,丑中有威,丑中有智,极为吻合身份。象这样分充发挥本剧种的特长,根据新的理解对已有定评的优秀剧目予以创造性的加工,值得大力提倡。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