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京剧演员,与京剧作者们打了几十年的交道,自己也爱编编写写,因此对剧作者的甘苦有所体会,用个“替”字来为京剧作者们讲几句话。
历史上著名的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汤显祖、孔尚任、洪升等等都是了不起的人物,留下伟大的作品至今仍流传于舞台。当代剧作家田汉、老舍、吴祖光、马少波、阿甲、范钧宏、翁偶虹等等,曾为京剧写了许多优秀剧本,作出不等的贡献。
但是就一般京剧作者而言,辛辛苦苦地写出一个剧本,质量差的当然提不上了,就是质量好的不把作者折腾得昏头转向,不把剧本拆个七零八落,要想稍加修改通过排演——没门!从道理上讲,作者为演员提供剧本犹如为炮兵供应炮弹一样,所以两者必须亲密合作。可是在讨论剧本时,作者成了“被告”,这不行,那不对,不是削肥补瘦而是抽筋换骨,保守者说“冒进”,激进者说“陈旧”。作者生怕自己辛勤劳动付于流水,多数委屈求全,否则把剧本“毙”了就更惨了。反正是为他人做嫁衣,想争取剧本可用就自己去折饼吧!
一个稍有质量的剧本,作者总有自己的构思。一般地说,主题、思想性、矛盾线、重点人物和场次、情节的安排、台词的雅俗、风格的求一以及艺术效果等等,作者都要反复思考,付出很大的劳动,不是一挥而就的。当然,百虑也有一失,虚心听取意见集思广益,帮助提高剧本质量是个好事。但是这件好事接二连三使作者视为畏途,我这个演员“作者”也一样头疼。关键在于:意见分歧,打乱构思。如果作者尊重演员的意见,演员也尊重作者的劳动,就成为真正的好事了!
在旧社会靠给某个戏班或某个角写戏挣钱的叫“写本子的”。花钱的要写本子的怎么写就怎么写,说白了就叫伺候花钱的。时代不同了,今天的作者和“写本子的”本质也不同了,在演员心目中作者是受尊重的;不过在合作时有些人的旧习残余又有所反映,这一点作为一个作者,实有难言之苦!
剧本上演了,演好了提到的是某某演员;而作者呢?往往就被遗忘了。如果剧本内容出了问题,文贵自负就是作者的事了。
此外,戏曲作者在社会上也不如其他文艺创作者受重视。但愿早日改变此状。
最后我个人提点希望:京剧作者们在写作过程中多听取演员们的意见,不要等完稿时再摊牌;我们当演员的在讨论剧本时多加油,少撒土。大家真正做到互相帮助,互相尊重。演员是永远需要作者的!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