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就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相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 ,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 ,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第一代张三禄:相声第一人
张三禄,乃迄今已知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北京相声艺人。他原为八角鼓艺人,亦通晓口技、戏法等技艺,后改说相声。其艺术活动年代下限大抵在清朝同治年间,上限在咸丰或道光年间。八角鼓搭班分其演唱艺术为吹、打、弹、拉、说、学、逗、唱八部,有生、旦、净、末、丑诸般角色。其丑角登场,以抓哏逗乐为主。据云游客《江湖丛谈》载:“八角鼓之有名丑角儿为张三禄,其艺术之高超,胜人一筹者,仗以当场抓哏,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不用死套话儿,演来颇受社会各界人士欢迎。后因性情怪僻,不易搭班,受人排挤,彼愤而撂地。当其上明地时,以说、学、逗、唱四大技能作艺,游逛的人士皆愿听其玩艺儿。张三禄不愿说八角鼓,自称其艺为相声。”他在演出时使“暗春”(用幔帐围着演员说相声、口技,听众闻其声,不见其人)也极拿手,曾被誉为“暗春泰斗”。
据薛宝琨《中国的相声》中介绍,近世满族艺人玉小三曾回忆说:“张三禄说单口笑话(即单口相声)最有名望,"活儿"非常出色,内容也净,也可以吸收妇女观众,当时十二文钱可买一斤面,他一天可以赚到二十五六吊钱。”《贼鬼夺刀》传留下来,乃是传统相声名篇。
第二代朱绍文:天桥八大怪之一
朱绍文艺名穷不怕,活跃在清同治、光绪年间。与醋溺膏、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常傻子等七位艺人称为第一波“天桥八大怪”。
朱绍文学识渊博,因看清朝吏治腐败,决心不投考科举,靠教戏、编戏、唱戏生活。他擅长编写武戏,创作有《能仁寺》、《八大拿》等剧目。清同治初年,朝廷下禁令戏园里不准彩扮登台,不准鸣响乐器,致使许多戏曲艺人被迫改行。朱绍文也失业沦为街头艺人,改行到北京的各大庙会和天桥等处,给观众讲解字意儿说笑话。他随身带的道具很简单,只有一把笤帚、两块竹板和一口袋白沙石的细粉面。竹板上刻有“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史书落地贫”两行字,这就是他艺名的由来。后来,他收了徒弟“贫有本”、“穷有根”等,常常带着一二个徒弟共同表演一个笑话,这样又逐渐地创造了对口相声和三人相声。
第三代恩绪:给慈禧表演
恩绪,相声第三代传人,绰号大恩子、相声恩子。恩子擅唱太平歌词,演唱时手里敲打两块长二寸半、宽一寸半的竹板儿击节,运用手指、手腕的技巧,敲打变化出轻、重、颤、抖、点、擦、脆等悦耳的声音。
传说清代光绪年间,恩子被召进宫中为慈禧太后演唱。恩子很清楚,这位老佛爷不好伺候,杀、剐、砍、抢的内容不能唱,她一翻脸,努嘴便打,瞪眼便杀,真得好好掂量掂量。他单腿跪在地上,一只手比画,一只手拍着大腿侧面,刚刚唱了四句,慈禧就喊停。慈禧问他,“你一边唱一边拍大腿干吗?”恩子忙说:“这是为了找个气口,拍着板。”慈禧说:“这样找板,太不雅观了!”她差李莲英去御花园锯了两块竹板,有恩子的二拇指那么长,大拇哥那么宽。后来,这种竹板流传开来。在艺人们的口中,竹板之名由“御赐”的谐音叫成了“玉子”。直至今天,演员们对手中的两块竹板还是这么叫。
恩绪先后收有十一位弟子,即相声第四代传人:李德钖、李德祥、张德泉、华子元、来德如、王葆山、广阔泉、高玉峰、谢芮芝、骆采舞、戴致斋。恩绪的女儿恩翠卿即是马三立的母亲。
[1][2]下一页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