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刘嵩崑先生

 2023-12-26  阅读 5  评论 0

摘要:悼念刘嵩崑先生 2016-12-31 23:57 来源: 京剧艺术 原标题:悼念刘嵩崑先生 点击蓝色字体京剧艺术一键关注 少年随父去剧场, 青年学演十一郎。 中年常做梨园客, 老年灯下著文章。 ——刘嵩崑先生与戏曲结缘的一生 ▼ 刘嵩崑,满族,北京人,1937年生。自幼酷爱戏曲与文史,被

悼念刘嵩崑先生

2016-12-31 23:57 来源: 京剧艺术

原标题:悼念刘嵩崑先生

点击蓝色字体京剧艺术一键关注

少年随父去剧场,

青年学演十一郎。

中年常做梨园客,

老年灯下著文章。

——刘嵩崑先生与戏曲结缘的一生

刘嵩崑,满族,北京人,1937年生。自幼酷爱戏曲与文史,被许多京剧表演大师和戏曲研究专家誉为“戏痴”,从事戏曲资料收集整理近60年,坚持写作30余年,曾用松昆、高山、木公等笔名。他的工作,受到广大梨园界人士的关注,被誉为“梨园史官”,也得到相关文化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2016年临近尾声,这一年里,梅葆玖、江新蓉、马长礼、金玉书、谷春章等诸位梨园名家相继离世,令人扼腕叹息。每送走一位老朋友,刘嵩崑先生都无比痛心,曾向我们数次表达他的惋惜之情,可没想到的是,2016年年尾,我们又失去了刘先生。

12月27日晚,刘嵩崑先生外出看戏归家途中突然离世。噩耗来得太过突然,28日晚我社方得到消息,深感震惊和遗憾。刘先生创作的《满目繁华——京师梨园百年》系列图书即将在我社正式付印出版,谨以此文悼念“爱戏如命”的刘嵩崑先生。

快节奏的时代里,一心一意、精雕细琢变得难能可贵,而喜欢一件事物到极致又会是什么样子?这些都能从刘先生身上找到答案。用一辈子看戏,用半辈子著述,“爱戏如命”四字恰如其分。

2015年夏天,我们因找一张京剧照片而拜访刘先生,一进屋,立刻被他收集的各种各样的梨园资料所震撼:数个抽屉满满的照片,分门别类摆放得十分整齐;与梨园人士往来的大量信件;各种戏曲老唱片、书籍资料;厚厚的笔记本、成沓的手稿……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资料库,如此规模,绝非一日一时之功。刘先生家在顶层,是一个小小的两居室,如此庞杂的资料,却被刘先生整理地有条不紊,丝毫不显得杂乱。他不停地从屋子各处像变戏法一样地拿出各种资料给我们看:这是哪年哪个戏园的戏票,这个是谁的唱片,这幅是谁给他的题字……虽然已年近八旬,步履却依然矫健,展示自己的收藏成果时,眉宇间的那种自豪感,就像小孩子展示自己的糖果一样。

刘先生告诉我们,他自小爱看戏,凡演于北京的戏曲,他几乎场场不落。戏看得多了,就结识了诸多的梨园人士,后来就萌生了要收集整理梨园史料的想法,自此一发不可收拾。近30年间,他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到各处寻访梨园界的相关人士,掌握了大量而又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然后笔耕不辍地将其整理成文字。前前后后总共写了数百万字的文章,整理出了数部著作,包括此次增加了大量珍贵史料、照片并修订了大量错漏在我社出版的《京师梨园世家谱》《京师梨园故居》等。刘先生表示,近十几年中,他仍然在不断地搜集新的资料,对上述书稿进行持续的修正,并向我们展示了他写满了红笔标注痕迹的书以及重新整理资料而成的厚厚的笔记本。当时的他,还在一点一点地整理着《京师梨园科班》的稿件,希望有一天能付梓,这样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作为出版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这些书稿的出版价值,更是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家执着一生的心血。经过和刘先生的沟通,我社策划了“满目繁华——京师梨园百年”系列图书,原计划包括5卷,分别为《京师梨园世家谱》《京师梨园故居谈》《京师梨园科班》《京师梨园轶事》《京师梨园贤师》。已完稿的“世家谱”“故居谈”以及“科班”都已进入到最后的出版流程。然而刘先生的突然离世,给他也给出版社更给读者们留下了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后两卷书稿,作者的修订只能就此搁浅。

在书稿整理的过程中,身为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刘先生却有着丝毫不输年轻人的精神态度。他对书稿内容的修订极为严肃认真,而且是持续性的。他曾说,可以慢,却一定不要错,书出来是要留给后人的,作者要负责任。他会逐条核对人物信息,一一比较他手上的资料,直至确认无误方才下笔,真可谓“梨园耕耘、锲而不舍”。即便是生病住院期间,他都没放下书稿,坚持打着点滴坐在病床上修改书稿,不想因为自己改稿而延误出版进度。直到离世前的一天,他仍打来电话,告知新修订之内容。而每次修订的内容,他都会工工整整地标注好页码、如何修订,并誊写在稿纸上交给我们,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如此严谨的态度,不禁令我们肃然起敬。

为了能和外界更好地沟通,刘先生还学会了用微信,当时兴冲冲地告诉我们:“这几天住院,我把微信都学会了,以后咱们用微信联系就更方便了,你加我微信吧!”后来,凡是关于书稿的细节修订,刘先生都一点点地用微信发过来,写得十分清楚明白。原以为这样的微信交流至少要持续到书稿出版,现在却戛然而止,再次翻看微信以核对修改内容,已是不一样的心境。

对稿件,刘先生是严肃的甚至是苛刻的。除此之外,刘先生更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在整个的出版过程中,刘先生给予了我们充分的理解、信任与支持,耐心地解答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准备各种需要的资料,并且不辞辛苦地专门跑来社里和我们沟通稿件事宜。每次登门拜访他,他都要坚持送我们出门,看着我们上了电梯方才折返。就连最后一通电话中,刘先生还依然在嘱咐我们要早点回家,要保重身体……这样严谨认真而又慈祥的作者,是可遇不可求的。

我们曾邀请他为自己的书稿写一篇总序,讲述他与戏曲结缘、与戏曲密不可分的一生,12月26日上午,刘先生电话中告知:“终于完成任务了,序已写完,这就寄过去。”不曾想,这居然成了刘先生的绝笔。就在昨天,我们收到了这份总序,一万余字,浓缩了这位爱戏成痴的“小老头”简单而又充实的一生。如今读来,更是令人无比唏嘘。

刘先生一辈子都在为别人作传,等这系列书出版了,他说他要写自己的回忆录,讲讲他自己的故事。然而命运总是如此捉弄人,这些故事将不再为人所知。而身为出版者,我们现在能做的,也就是尽自己所能,将《满目繁华》这套系列书做到最好。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刘先生半生的心血,才能得以告慰刘先生的英灵。

愿刘先生一路走好!

刘嵩崑先生的著作“满目繁华——京师梨园百年”系列,将于2017年2月正式面世,包括:

(1)《满目繁华——京师梨园世家谱》,梳理了京师170个梨园世家(有三代及以上从事梨园行且有一定名望的家族)的详细情况,并为其修谱立传;

(2)《满目繁华——京师梨园故居谈》,就尚存的100处梨园名家故居做了详细介绍,讲述了故居的概况和故居主人不平凡的经历;

(3)《满目繁华——京师梨园科班》梳理了京师梨园界32个科班的详细情况,包括创立历史、创办人、代表曲目、培养人才情况等。

▲富连成部分学艺者签名扇

其中,《京师梨园世家谱》获得了北京市图书出版奖励扶持项目资助,《京师梨园故居》和《京师梨园科班》也同时获得了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陈雪 转自:北京燕山出版社

盛世梨园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liyuan/210074.html

标签:悼念先生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5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127秒, 内存占用359.57 K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