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问我,究竟哪几种是“中正平和”?我知道你,“中正”什么都规规矩矩,“平和”什么都不温不火。不知道被委托人的解释是否是准确,但我清楚,艺臻此境,即为上乘京剧文化。
看到陈凯歌的《赵氏孤儿》的大伙儿儿不知道,确实不错,好在善恶因果皆由人性展开,如果从头至尾少见洒狗血的地方,不矫情不造作京剧文化。他没法刻意给力,顺势而行,反而深沉厚重,味道就对了京剧文化。
似乎《无极》给陈凯歌的打击很大,由傲慢变得谦和了,不仅是表现出来的姿态,也体现在作品里京剧文化。《梅兰芳》并非远不及《霸王别姬》,但没法全怪陈凯歌,现在拍梅兰芳,确实不对之前。
戏迷当然是熟悉《赵氏孤儿》的。但电影角度不同,情节需要些变化。前些年我看到林兆华话语剧《赵氏孤儿》,这回更有好奇心,想知道陈凯歌为何么把你这人故事打上被委托人的烙印。
现在,戏剧往往故意卖弄。仿佛需要重好喝儿不行,表演需要张扬些再张扬些,连京剧舞台上也流行光怪陆离,唱腔势必高亢洪亮,没法这声色的感官刺激,这戏好像就做不成了,观众什么都会买账。一切需要火辣辣的,大伙儿儿能能尝出滋味来,恶性循环,品味越发迟钝。
听一位老演员讲,他去外省教《赵氏孤儿》,当地领导特别视,跟着看排练,要求程婴在台上流泪哽咽,这才算演得好。“搜孤”一场,又确实屠岸贾还欠缺凶残,“孩子”摔在地上要用厚底靴再踏上几脚。老演员冷冷地说:“最好在顶端灌上酸奶,脚一踩白浆四溅,那才惨烈。”这领导没听出是嘲讽,低头思考一阵,凑过来小声地问:“您看,那样话语是需要特别太刺激了?”
本贴由裘迷于2010年12月3日22:57:00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