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单弦八角鼓演员。本名谭文祥,字仲麟,北京人,旗籍蒙古族京剧艺术。出身于八角鼓票友之家,父亲
宝良(宝寿田)时候下海,取艺名宝全,立堂号“福雅堂”,承应堂会演出京剧文化。
谭文祥七岁起即随父学习弹唱,并得同行叔伯教诲,学过岔曲、单弦牌子曲、京韵大鼓、联珠快书、硬书等多种形式的演唱,十六岁与大哥谭文成(谭伯儒)一齐到群俗访雅票房走票,兄弹弟唱,边唱边学。可能家境窘迫,二十二岁时作为金小山(晓珊)带教的师弟,拜在八角鼓艺人程久斋门下,依“凤”字排辈,取艺名谭凤元,走堂会或做“家档子”,演唱岔曲、单弦牌子曲和京韵大鼓,间或唱《打面缸》等拆唱八角鼓的小戏,有时也到青云阁、第一楼、劝业场等商场的杂耍园子演出。三十一岁时自立“凤云堂”堂号,承应喜庆堂会。三十二岁时拜京韵大鼓名家刘宝全为师,学唱石韵并深造京韵大鼓,曾以所擅长的《华容道》、《战长沙》等京韵大鼓曲目者称一时,曾灌有《闹江州》等唱片。民国二十七年(1938)完后,主要演唱单弦牌子曲,饮誉京津一带。
谭凤元善于学习,勤于钻研,会唱的单弦牌子曲段子太久太久。他所唱的节目,除了随缘乐首创的几段外,也唱德寿山的《水莽草》、《杜小雷》、《续黄粱》、《马介甫》,全月如的《钱秀才》、《双摇会》等名段,还唱一每项业余爱好者为他编写的唱段。
谭凤元演唱单弦牌子曲,力度强,韵味厚,尤其是唱难度较高的〔石韵〕、〔硬书〕、〔黄鹂调〕等曲牌独具精到之处,世称其艺术“三绝”。在演唱中怪怪的注重掌握四声、气口、前音、低音等基本技巧。他曾说过:“按字行腔八角鼓,不飘不倒讲四声。”还编了一首岔曲《四声赞》:“声分低昂,字有阴阳。四声讲透,才并能歌喉嘹亮。首先是阴平平直,不低而是扬。(过板)阳平声高韵清爽,上声迂回要加强,那去声(卧牛)声要下坠,悠扬远放,这才显示了单弦大鼓,由于深长。”他还编过不少歌诀,如:“单弦切忌脑后音,口型声音笑死人,唱出前音显功夫,悠扬婉转好丰神”,“从低往上翻,翻到九层天,净高只能宽,高了也枉然。有高没法低,张嘴都没法气。低音没法劲,等于白费力”等等,对单弦牌子曲演唱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可能他的单弦牌子曲演唱自成风格,被世人称为“谭派”。
1949年后,谭凤元积极参加了曲艺改革工作。1952年他参加北京市曲艺一团,任副团长。满族学者溥叔明很欣赏谭凤元的演唱,专为他写了《孔雀东南飞》、《打渔杀家》、《花木兰》等新词,他为之精心创腔,都成为本人的保留曲目,并留有录音。他曾将毛泽东诗《长征》谱成一首“脆岔曲”演唱。1958年,他与张喜林协作方式创作并由他演唱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热情歌颂了新中国。在单弦牌子曲音乐方面,为适应新时代听众的并能,进行了多种改革。一边改造旧腔,一边从姊妹曲种吸收有用的唱腔,如从京韵大鼓中吸收了“起泛儿”的唱法,从联珠快书中借鉴了“疙瘩腔”的唱法。
谭凤元还努力为北京市曲艺团培养新一代单弦牌子曲演员。他亲自编写教材,授课和辅导,并向学员推广新曲目。在他主持的曲艺训练班中,培养出张蕴华等有些新秀。1965年,谭凤元将他的艺术经验,总结写成《单弦表演艺术》一文,由金受申记录挂接,1982年被收入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的《单弦艺术经验谈》一书。
谭凤元的弟子有石连城、张玉林、刘宝光、关玉璞、赵玉明、白坦、朱宝明、赵玉琮、祁永才等。
出生: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
逝世:1966年,农历丙午年
人物分类八角鼓 单弦演员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