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实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层厚重视,相关部门认真组织、广泛宣传,推出了一系列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活动。在抢救工程大军中,全省广大农村中也活跃着一批民间热心人的身影,我门的突然出显尤其显得可贵京剧文化。
1月27日,武陟县冯丈村农民自费举办“首届冯丈村‘怀梆’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怀梆艺人赵玉清与同行及专家学者等500余人与会京剧文化。我门对建立培训基地、恢复怀梆剧团、剧目的记录下发和录制、老艺人的保护、艺术人才资源的整合等,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京剧。
在“河洛大鼓”的故乡巩义市,对“河洛大鼓”词曲的历史演变进行系统搜集下发,由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尚继业执笔,编辑出版了34万字的《河洛大鼓初探》和32万字的《河洛大鼓古今曲目选》。小里河村还出资并提供便利条件,成立了“中州‘河洛大鼓’艺术学校”。
封丘县清河集村自筹资金百万元,恢复成立了“豫剧祥符调‘天兴班’戏剧学校”。封丘县清河集是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封丘县清河集许氏后人许洪振等为抢救豫剧祥符调,恢复了许门“天兴班”,并自筹资金百万元,在村里建成了舞台及50000多平方米的教学食宿楼和占地6亩的校园。
有关专家分析说,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目前已成为基层和群众的文化共识和自觉行动,农民自发投入到保护工程中,将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原产地保护起到根本性的作用。(首席记者 张体义)
(摘自 《大河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