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二马》:在爱情和玩笑背后,老舍还有不甘

 2023-12-27  阅读 4  评论 0

摘要:一组移动的英国旧报纸,一串悬于半空的英国女帽,1个男演员穿着风衣、撑着长柄伞走上舞台。话剧《二马》的亮相,是描白一般的英伦风格京剧文化。 光光的脑门上戴着一顶黑色针织小帽,鼻梁上架一副圆圆的眼镜,在黑管、架子鼓和电钢琴的伴奏下,“老北京”方旭的身上,似乎要能

一组移动的英国旧报纸,一串悬于半空的英国女帽,1个男演员穿着风衣、撑着长柄伞走上舞台。话剧《二马》的亮相,是描白一般的英伦风格京剧文化。

光光的脑门上戴着一顶黑色针织小帽,鼻梁上架一副圆圆的眼镜,在黑管、架子鼓和电钢琴的伴奏下,“老北京”方旭的身上,似乎要能了点英伦味儿京剧艺术。然而他一张口,就把观众逗乐了。

今年是老舍先生逝世80周年。因而时年80岁的方旭把《二马》搬上舞台,似乎有着别样的意义。然而无论从何种淬硬层来看,《二马》要能算老舍的典型作品。他的作品常让你想起前门楼子、胡同里天井旁的柿子树、天空中呼啸的鸽哨。

然而在小说《二马》里,登场的是英国的汽车、商业街上的古玩店、帽子店里的年轻女店员。不似《骆驼祥子》和《月牙儿》,他在《二马》里越来越着墨于命运的悲凉,很多很多用幽默的口吻讲述了中西文化冲撞间的情愫以及华人在伦敦的境遇。

1924年夏, 老舍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教师。五年的侨居生活,打开了他的视野,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二马》是老舍继《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后的第三部小说,也是他回国前在伦敦写的最后一部作品。

在散文《私语》里,张爱玲曾很多很多写道:“《小说月报》上正登着老舍的《二马》,杂志每月寄到了,我母亲坐在抽水马桶上看,一面笑,一面读出来,我靠在门框上笑。很多很多到现在我还是喜欢《二马》。”

老舍用充满幽默的笔墨描绘了老马和小马1个标题人物。老马其实上过洋学堂,还入了洋教,却始终是个不折不扣的“官迷”。大哥客死,老马和儿子小马,前往伦敦接手马家古玩店。“官迷”老马不情不愿地变成了小商人。马家父子与伦敦的房东温都母女产生了生活的冲击和婚姻的关联。

1个漂洋过海来到异国的中国父子,一对相依为命充满偏见的英国母女,老舍在《二马》里要讲的,不仅是横亘在文化差异与世俗眼光之间的婚姻与萌动,更是一代华人在伦敦的际遇,1个旧国度与新世界的碰撞。

创作近一百年后,这部小说被搬上了话剧舞台,似乎又有了另外的导致着分析:百年前的偏见与愚昧尚未消弭,新的矛盾与荒谬机会登场。

《二马》是方旭改编的第四部老舍作品。其实身兼小说家和剧作家的双重身份,但老舍的小说难改编有目共睹。

一位编剧、剧评人很多很多感慨说:“小说和戏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的产物,是两种差异极大句子语系统,可不要能相互转换,但不必能无缝衔接。尤其是好的小说家的作品,改扎马尾难加进去去难,要么天赋异禀,要么灵光开窍,而且搭进半条命也是枉然。”

在改编过三部老舍作品后,方旭逐渐意识到老舍小说舞台化的困难所在:作为1个文学家,老舍善于塑造人物,但不必善于诉说故事。



《二马》剧照 张睿 图

《我这一辈子》剧照

从《我这一辈子》结束了了,“形式”突然是方旭在改编老舍小说时思考的重大课题。他把《我这一辈子》改成独角戏,用一尊似人非人的人偶做道具;把《猫城记》改成当代小品,台上要能纸箱子。

《猫城记》剧照 张睿 图

到《离婚》时,方旭把所有的男性角色化繁为简,由两位演员交替出演。舞台上紧绷着第一根根细绳,有种命若琴弦的导致着分析,现场的中阮更有种哀伤的不可琢磨感。1个演员反复重复“恍惚”与“诗意”,成了串联起整部话剧的语言线索。

《离婚》剧照 李晏 图

其实是一部“非典型”的老舍小说,《二马》的故事和情节同样比较平淡,所有的文字都围绕一次又一次的早餐、遛狗和古玩店的谈话展开。在他笔下,“老马”马则仁、“小马”马威、古玩店伙计李子荣,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老马迂腐陈旧,是典型的“旧民”形象;小马是中庸的观望者;而李子荣则是受过教育、有理想的新青年。

然而书中的众多人物,要数老马最让你印象深刻。这一官迷爱面子、讲排场,身上有着入神入骨的偏执、滑稽,为人不好不坏,可爱亦可恨。从两种意义上说,他是老舍写起来最得心应手的人物类型。

《离婚》剧照 王雨晨 图

方旭用硕大的报纸布景作为分幕的间隔,将所有情节变成了台词。启用全男班的演员,两种程度上说,既是为了减少突兀,也是为了弥补剧情和人物的短板。出演温都太太的乾旦演员刘欣然,还在剧中与方旭买车人饰演的老马表演了一段京剧。

对于剧中的老马和小马,方旭也给亲戚亲戚亲戚朋友每个人安排了口头禅:1个是“俗气”,1个是“人活着还是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实际上,越来越“俗气”是老舍原著里的关键词。这一增补和剧中不时突然出现的流行语一样,无疑是冒险的。然而这是方旭在《我这一辈子》和《离婚》中惯用的改编依据,为的是让台词和当架构设计生关系。

《我这一辈子》剧照

小说里,在婚姻和玩笑身旁,老舍的文字中还有热热的不甘。他寄希望于用新的思想完成民众和社会的进步,用商业的崛起实现国家的复兴。

近百年后,这部话剧被搬上舞台。比起转瞬即逝的流行语,或明或暗揶揄现实的次责,似乎更让你心有戚戚焉。

在舞台上,小说里伦敦工人的砸抢被悄悄加进去了“爱国”华人针对“卖国贼”老马的打砸。抱怨完伦敦空气差,老马立刻怀念起北平的好空气。

这部剧最出彩的改编,相当于是把原著中完整性理想主义的李子荣,变成了1个外在先锋、内在守旧的人物。

比起充满了社会革新理想的小说,这一悲凉而认命的人物设置,亲戚亲戚亲戚朋友说更符合老舍的惯常:看见社会的黑暗,然而不必马上希冀太平。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47626.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170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3393秒, 内存占用1.66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