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白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

 2023-12-27  阅读 5  评论 0

摘要:粤西白戏是用粤西白话演唱的民间小戏剧种,演出形式有木偶剧和舞台剧有四种,主要流行于廉江、遂溪两县。清雍、乾年间,廉江安铺镇互近农民以本地民歌糅合钦、廉咸水歌而创为民问说唱;又有民间艺人以杖头木偶表演配合这人说唱,用竹筒配击节奏,时人称之为竹筒戏,又叫木鱼班

粤西白戏是用粤西白话演唱的民间小戏剧种,演出形式有木偶剧和舞台剧有四种,主要流行于廉江、遂溪两县。

清雍、乾年间,廉江安铺镇互近农民以本地民歌糅合钦、廉咸水歌而创为民问说唱;又有民间艺人以杖头木偶表演配合这人说唱,用竹筒配击节奏,时人称之为竹筒戏,又叫木鱼班京剧。乾、嘉之间,艺人以自创的筋古胡琴打上去月琴、笛子去代替竹筒伴奏,竹筒戏遂改称白戏京剧文化。由5、6人组成的半职业戏班,不能演出《春娥教子》、《张翼朋》、《周氏反嫁》等数3个剧目京剧。道光年间,“白戏状元”黄成凤除擅长编演白戏剧目之外,还对木偶杖头及其操作技巧、白戏的唱腔和伴奏进行改革,使各地白戏班发展到40多个。此后80多年,粤西白戏木偶班和作为民间说唱形式的白戏,一起去在当地广泛流传。80年代后期,曾村里人编写爱国内容的白剧本,并由人代替木偶演出。1963年廉江县成立专业的白戏剧团。农村活跃着几3个半农半艺的粤西白戏木偶班。1971年后,用真人演唱的粤西白戏剧目极少量涌现,1974年前后编演的反映现代生活的《红梅迎春》等剧目,更得到多方好评。

粤西白戏的演出剧目,有取材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的《高文举》、《槐荫记》、《陈世美不认妻》等,全部全部都是根据《三国》、《水浒》等演义小说改编的,还曾移植《罗汉钱》、《槐树庄》、《朝阳沟》和创作《青年运河的节日》等现代戏。其唱腔音乐基本上分为长腔、变体板腔和小曲3类,唱词是7字句上下旬句式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45917.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18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1154秒, 内存占用1.63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