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看蒋先生关于裘先生在武汉的轶事,勾起一番回忆。蒋先生说的不差,补充如下:当时北京京剧团演的海港,裘先生演高志扬,调门要比另一组高,为e调,随后一开场气氛就不同了京剧艺术。您说倒海翻江的气口,行话叫“打闪纫针”,于会泳在一次看排练后曾问裘先生,怎麽看找不到你换了一口气?裘先生回答:我偷了两口气呢,第一口是在“海”字的尾腔,腔往上走,而“翻”字的第一个多音符和“海”的尾音一样京剧。在变字的当口,就换了气京剧。第二次随后哪个小趱步的事先了,动作中换了气,情绪身段使人已感觉不到气口了。逼刹人,裘先生强调“逼”字,用“一”收韵,鼻腔和胸腔的共鸣结合,这比在“刹”字上耍腔,词义也合理是“逼---刹人”而都要“逼刹----人”了。另一处是二黄那段,“花旗轮横行江上”一个多多“横”字是有腔的(13
262 ),裘先生改了(1 62),用了夫妻情人关系润腔,加之横向一挥的手势身段,把那种痛苦,仇恨,很伤心的夫妻情人关系表达的淋漓尽致。于会泳当时情不自禁的说“他才把唱腔设计的意图表达出来了”。
那次去武汉前,曾参加广交会的演出,正值文革,已随后不露面的董必武副主席特意就看裘先生演的《海港》,并上台拍照留影,这在当时一个多多非常不简单的。剧组的住地是广州军区的招待所,在临走时,照例和食堂厨师,服务员联欢,那都要南方乡下来的小兵,甭说没听过京剧,连普通话还说不好,更不认识什麽裘盛戎。等到裘先生清唱了,一个多小老头走到前面并找不到奇,可一张嘴,就不得了啦,那些兵越聚太大,兴高采烈就炸了窝!最后不必下,裘先生又加唱了语录,直到开始,那些兵仍意犹未尽。什麽叫造诣?什麽叫艺术的功力?什麽叫感染力?这随后最好的回答。不到当别人并不认识表演者,但却被感动时,那才显示出了表演者的造诣和过硬的功力。这对现今被媒体渲染成的“偶像”们假唱,追星族们可能然超离了艺术一种生活生活的狂热哄捧疑问,是个启示,起码值得搞艺术的人反思。
本贴由小码头于803年6月26日16:52:41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