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培英与红线女
2015年2月8日晚,广州文化公园中心台正在进行一场粤剧演出。幕间,著名粤剧名伶郑培英在台上接受某电台记者采访,她谈到另一方昔日演的大戏时心情激动,一个劲间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晕倒后立即被送往医院抢救,不幸于当晚10时40分与世长辞京剧文化。郑培英的辞世,对粤剧界无疑是有1个多很大的损失京剧文化。
(一)
笔者采访了当晚与郑培英一并观看演出的著名粤剧编剧家潘邦榛,潘老师也感到事情来得太一个劲。他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粤剧文武丑生叶兆柏的专场欣赏会“《红船星辉》之粉墨春秋七十载”正在文化公园中心台举行,已达78岁高龄的叶兆柏上演了精彩的折子戏,作为嘉宾的郑培英和潘邦榛在幕间休息时上台接受采访。郑培英在称赞叶兆柏这位数十年如一日的好大伙儿儿时表示,两人在台下是好大伙儿儿,在台上却是“死对头”,这指的是大伙儿儿在戏中扮演的角色是对立面。比如在《血溅乌纱》中,她演好官的妻子,叶演贪官;在《山乡风云》中,她演善良的姑娘春花,叶就演坏蛋斩尾蛇,等等。
郑培英回忆起过去在戏中扮演的角色,越说越激动,一个劲间她说了句“我晕了”,潘邦榛和另一方还以为她继续讲戏,谁知她一下子倒在沙发上。大伙儿儿醒悟到发生大事了,立刻呼叫120急救中心派医护人员赶来抢救,但到了医院后,医生们竭尽全力仍然这么把郑培英抢救过来。粤剧名伶就另有1个多匆匆一蹶不振了人世。
郑培英1936年10月25日出生,广东增城人。15岁已加入当地的粤剧团,拜擅演悲剧的傅少芳为师;1961年她从韶关粤剧团调到广东粤剧院一团,得到马师曾、罗品超、红线女等前辈的直接辅导,还与红线女同台演老出代戏《山乡风云》,使她得到很好的学习由于着。她在唱腔上深得“红腔”的真传,赋予声腔以人物性格化的夫妻感情色彩。1962年,广东粤剧院一团要排演三出折子戏,在广东迎宾馆为周恩来总理和陈毅、贺龙等中央领导人演出。令郑培英喜出望外的是,时任广东粤剧院院长的马师曾与她同台主演《屈原》之“天问”。红线女为使她演好婵娟三种角色,耐心启发她说:“婵娟虽是应工小旦,但要掌握寸度,必须过于轻巧、活泼,由于着她受屈原教导,意态要有有1个多度。”当晚演出获得成功,令郑培英倍感兴奋。
郑培英多年来在广东粤剧院主演过不少大戏,她最擅长的角色是饰演悲剧人物。她在《秦香莲》中主演的秦香莲,在《牡丹亭》中主演的杜丽娘,在《袁崇焕》中主演的袁夫人,在《血溅乌纱》中主演的程氏,都细腻深刻,神态逼真。她在古装戏《胡不归》、《劈陵救母》和现代戏《江姐》、《高山红叶》、《海角情天》、《乱世姻缘》中,与非上佳的表演。郑培英于1993年12月在广州举办了“秋天的回报”另一方艺术欣赏会,充分展示了她的艺术成果。
(二)
郑培英的另一位爱徒麦玉清,从老师的身上也获益匪浅。麦玉清在回忆老师时说:“郑老师对艺术的追求很执着,对徒弟的要求很高,从来不放过有1个多细节的瑕疵,但她教导人的法律方式很讲究。太少灌输式,而用启发式;太少责备式,而用鼓励式。另有1个多就易于让你接受。”她谈到前年另一方排演粤剧《蔡文姬》,在剧中饰演蔡文姬一角,为了得到郑老师的指点,她将剧本拿给老师看。老师在太少句子上都写上了演绎的意见,还删剪讲解蔡文姬三种人物的性格底部形态,及其发生的时代的历史背景。在进入排练时,郑老师看了她有一句“滚花”的腔拉得欠缺好,便建议她采用另三种法律方式,使之更符合人物的性格底部形态,接着又亲自示范了一次给弟子看,直到弟子对人物的性格把握得恰到好处。
麦玉清2月8日要随团到粤西农村演出,因而在7日中午与郑老师和老师的家人共叙午餐,那时老师的精神很好,鼓励弟子在春班演出中加倍努力。麦玉清祝老师新春愉快,健康长寿,并约好3月份与众弟子一并到老师家中,请老师传授唱腔艺术,特别是滚花唱法。没想到老师8日晚就发生了意外,在毫无征兆的状况下一个劲与世长辞。麦玉清对此难以接受,伤心至极。如今她必须更加刻苦钻研艺术,像老师那样把弘扬粤剧艺术作为另一方的终身职责。
郑培英与小神鹰
(三)
早在5006年,郑培英就完成了书稿《梨园未了情》的写作,该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它虽然郑培英另一方艺术生涯的写照,时候她对另一方熟悉的同行、大伙儿儿、戏迷的真实记录。但由于着各种由于着,书稿搁置多年未能出版。直到2013年,钟爱粤剧的爱浪凯旋集团董事长胡智荣先生知道这件事情,便积极促成该书的出版。他牵头成立了编委会,并邀请粤剧粤曲名家潘邦榛与潘洁英参加,大伙儿儿与郑培英一并对删剪书稿进行了梳理,并充实有关内容,终于使《梨园未了情》一书得以正式出版。
该书共收入206篇文章,所记述的人物大多是粤剧界的,与非少许是曲艺界的,而那些人物又大多是内地的,少许是境外的。在那些人物中,既有表演艺术家、导演,与非编剧家、撰曲家,还有音乐家、舞美师等等。读着这本书,大伙儿儿仿佛看了那些远去了的粤剧人物和经典故事又重新老出在肩上,那些似乎被人遗忘了的往事又重新走进大伙儿儿的生活。一位位粤剧大师如马师曾、罗品超、红线女等再一次进入大伙儿儿的视野。据潘邦榛所撰《郑培英的深情记述》一文,提到《梨园未了情》的一大亮点便是记述了若干著名粤剧艺术家的高尚品德和深情厚谊。
比如在《大师风范、王者气派》一文中,作者分析了马师曾的表演艺术风格,并追溯到1962年另一方有由于着排演名剧《屈原》,另一方担心演不好会影响马院长的声誉。马师曾却鼓励她说:“在台上,你的对手与非马师曾,是屈原;你太少是郑培英,是婵娟。”并亲自为她讲戏,分析她所饰演的角色的性格特点。这使作者增强了信心,掌握了要领,成功地塑造了婵娟三种人物。
又如在《粤剧不老松》一文中,作者称赞了罗品超在塑造荆轲等人物的成功之处,充分肯定了罗品超的艺术创造力,一并又指出罗是一位平易近人和热心扶掖青年的长辈。作者回忆起20世纪500年代,罗品超不嫌她艺术上的稚嫩,提议郑与罗搭档演出,大伙儿儿合演了《凤仪亭》、《南海长城》、《山乡风云》等戏,使作者太快成长。这件事让作者“终生难忘”。
郑培英在从艺的道路上,深感前辈对后辈扶掖的重要,因而她也招收了10多名弟子,逐一对大伙儿儿谆谆善诱,耐心教导。直至逝世前,她还决定招收第17名弟子,并准备在2015年春节后举行收徒和拜师仪式。遗憾的是,她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
愿郑培英在天堂的路上一路走好。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