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底,北京京剧团为了重排《杜鹃山》,奉命沿着当年秋收起义的路线走上井冈山体验生活。当时正在被“红卫兵”第二次看押中的裘盛戎“戴罪立功”,随队前往。他穿着一件破旧的军大衣,脚下踏了一双大棉靴,背着行李,默默地走在队伍的末尾。他精神上虽然有一种沉重的压力,平时连话都不敢多说,但内心里却有着一种由衷的感激和喜悦——自己又可以上台演戏了。
一天,在井冈山黄洋界上搞军事演习。盛戎被分配扮演赤卫队队长,那天大雪初晴,山风刺脸。他忽地一下脱去大衣棉袄,打了裹腿,扎上武装带,换了一双解放鞋,显得容光焕发,精神百倍,俨然是一个生活里的赤卫队长。他一口气跑上高坡向扮演政委的同志报告,报告词是他根据访问过许多老赤卫队员的生活即兴编的。他做的是那么认真,在场的全体同志都被他这一意外行动惊呆了。原本是假扮军事演习,经他郑重其事的动作,群情振奋,斗志昂扬,变成了真的战斗动员,好多同志按照他指挥的方位跑上了千米以上的制高点。
一路上,盛戎时时在琢磨构思人物的表演和唱腔安排。剧本写出了,盛戎的唱腔设计也出来了。有一段“一块番薯掰两半”的唱词,搞音乐的同志觉得不好理解。盛戎准确地解释说:“一块番薯掰两半,有他吃的就有我吃的”,诸如“三伏天一盆炭火头上顶,到冬来冻裂双脚血淋淋”等唱词,经过他的设计和演唱,不仅有人物感情,而且有韵味有新意,博得全体同志的一致夸赞,同志们爱听爱学,这些精彩唱段至今在团内一些同志中传唱,可谓“绝唱”未绝。
湘赣生活三个月,他尝到了创作愉快,回京后马上投入了排练,他在表演上有突破,有创造,如“这样的规矩我就想不开”的一句原本是唱,为了表现人物,他改为大声念出来,然后一屁股坐在桌案上,效果十分强烈。在即将投入彩排的时候,因为不符合“三突出”的要求,盛戎饰雷刚,“二号”人物压了“一号”人物,被“首长”一句话,这一稿的全部心血和成果打入冷宫,再没有见过天日,盛戎又陷入默默无言之中。
后来他大病一场,病情稍有好转,他又着手考虑《杜》剧的修改了。他在病床上翻来复去研究剧本,独自关在小间屋里成宿不关灯,为修改第三场花心思,团里同志来家看他时,他总是先问“第三场修改得怎么样了?”后来病情恶化,已经不能说话了。同志们到医院看他时,他用三个指头比划着问:“三场改好了没有?”临终前,他没有对妻儿至友留下一个字的遗言,在弥留中却又缓慢地伸出了三个指头,他就这样离开了人间。
为了纪念裘盛戎同志,为了发展现代戏,建议电台搜集播放一些盛戎生前演出的现代戏唱段,别特是被江青扼杀的《杜》剧二稿的唱段。请广大观众品评欣赏。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