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在北京的一次宴会上,梅兰芳在和周总理交谈时,谈起“听说福建也有一个梅兰芳”。总理问:“他叫什么名字?”梅兰芳回答;“郑奕奏”。
郑奕奏是闽剧名旦,幼年家贫,11岁被卖进戏班学艺。由于资质聪慧,勤学苦练,13岁就登台演出,16岁崭露头角。他主演的《黛玉葬花》《晴雯补裘》《孟姜女》等戏,轰动一时,被百代、高亭、联声等唱片公司多次灌成唱片,畅销海内外。早在三十年代,梅兰芳就欣赏过郑奕奏的唱腔,极表称赞,只恨相见无缘。
解放前,艺人地位卑下,被列为下九流;艺术也被当作消遣品。尽管郑奕奏为戏班老板挣得银元无数,但一到人老珠黄,便落得穷无立锥之地,只好浪迹闽北山区,串乡走村以教戏度日。
万想不到,席间一句平常、无意的交谈,却引起了周总理的极大关注。他亲自向福建省文化局赴京参加会议的人询问郑奕奏的下落,并指示要发挥这位才华卓越的老艺人的作用。于是,福建省文化局立即派专人到闽北古田县山区把郑奕奏接回福州,请他担任福建省实验闽剧团艺委会主任。
1954年12月,梅兰芳、郑奕奏同时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政协第二届全委会。这两位神交已久的朋友终于见面了!两人双手紧握,互吐仰慕之情。
会后,梅兰芳邀请郑奕奏到家里作客。主人盛情,宾客感奋,饮饮之后,郑奕奏趁兴演唱了闽剧《茉莉花》小调,同时赠送一张照片作为纪念。梅先生多才多艺,挥笔在郑老的玉照上题诗一首:
南北艺人感同深,
留得芳名共到今;
见晚如逢亲手足,
应将肝胆照知心。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