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儿》 唱进中南海 -往事钩沉-菊坛文萃-戏曲艺术

 2023-12-26  阅读 2  评论 0

摘要:提起“巧儿我自幼许配赵家……”这段评剧唱腔,几乎家喻户晓,从上世纪50年代流传至今,久唱不衰,深为人们熟悉与喜爱。 这段著名唱段的演唱者新凤霞是喝着海河水长大的,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名噪津门剧坛,成为评剧舞台上的后起红伶。全国解放以后,她从天津到了北京,怀着

提起“巧儿我自幼许配赵家……”这段评剧唱腔,几乎家喻户晓,从上世纪50年代流传至今,久唱不衰,深为人们熟悉与喜爱。

这段著名唱段的演唱者新凤霞是喝着海河水长大的,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名噪津门剧坛,成为评剧舞台上的后起红伶。全国解放以后,她从天津到了北京,怀着对新时代无比热爱之情,一心想排演新戏,颂扬时代新人,发挥革命文艺的宣传与教育功能。为此她苦思冥想寻找新的戏剧题材。在参加北京市妇联举办的学习班时,听到了陕北曾流传的农村女青年刘巧儿抗拒封建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引起她极大的兴趣。她就按照陕北评书《刘巧儿团圆》讲述的这个故事,列出提纲,分成几场戏,给几个演员分别按提纲编唱词,然后合成排练就演出了。

这种没有剧本的“提纲戏”在当时戏班中是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北京市文化主管部门的一位负责人看了他们的演出,觉得这出“戏”内容很好,尤其是当时我国刚颁布第一部婚姻法,戏中所倡导的婚姻自由的主题,与当时的形势相吻合。于是便给剧团请来了两位戏剧专家:剧作家王雁和导演夏淳,为他们重新编写了剧本并进行了加工排练,使得这出戏剧情完整、人物性格鲜明、唱词既通俗易懂又具有文学色彩,一经推上舞台,便在群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剧场接连爆满,受到观众热烈欢迎。遍布各地的评剧团几乎都学习上演了此剧,在评剧舞台上掀起了一股“刘巧儿热”。

这出戏的经典唱段更是广为流传,几乎人人都会哼哼几句。评剧《刘巧儿》演出的火爆情况传到了周恩来总理那里。1950年春节,新凤霞同全团演职员来到中南海,给中央首长演出。毛主席、周总理、朱德总司令都看了他们的演出,并接见了全体演职员。毛主席亲切地拉着新凤霞的手说:“在戏中看到陕北的窑洞很亲切、很高兴!”周总理还亲自坐在纺车前教新凤霞纺线。朱老总笑盈盈地说:“周总理在延安可是个纺线能手。你好好学,在台上要演得真实哦!”这次异乎寻常的演出,成为新凤霞从艺生涯中最幸福的时刻。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15976.html

标签:db关键词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53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094秒, 内存占用330.77 K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