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在天津担任直隶戏曲改良社社长、天津正乐育化会副会长的汪笑侬(1858~1918),原系八旗子弟,20岁中举后,一度在河南太康任知县,因秉性刚正被劾罢职,后投身戏曲界,学唱京剧老生。他将当时鼎鼎大名者汪(桂芬)、孙(菊仙)各派之所长熔为一炉,另创一派,世称新汪派。
晚清时代,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内盘剥压榨,对外丧权辱国。一向忧国忧民的汪笑侬把愤世嫉俗的爱国之情倾注到戏曲改良中,于1904年编写了一部《瓜种兰因》(又名《波兰亡国惨》),首开用京剧形式表现外国题材的先河。这出戏取材于波兰亡国、惨遭外国瓜分的历史,明确表现出反抗民族压迫的思想倾向。蔡元培主办的《警钟日报》评论这出戏为“演剧改良之开山”、“梨园未有之杰构”。
同年,汪笑侬还与陈去病等人合作,创办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家戏曲期刊《二十世纪大舞台》,从戏剧方面为资产阶级革命派“鼓吹风潮之大方针”。由于言论激烈,仅出两期便被清廷查禁。此后,汪笑侬自编、自导、自演了《哭祖庙》《博浪锥》《马前泼水》《党人碑》等一大批宣传改良社会、反映社会现实的新编时装戏。
汪笑侬与辛亥革命志士王钟声政治上志同道合,又是姻亲,王钟声每到天津,多住在他家,借演戏进行反清活动。1911年王钟声在天津被清政府杀害,汪笑侬义愤填膺,立即编写了一出名为《问天》的新剧本,痛斥清廷残暴不仁。
民国元年,经严范孙推荐,汪笑侬接替直隶提学使蔡志赓,在天津继任直隶戏剧改良社社长。他就任后,提出戏曲教育与社会同步、戏曲教育和普通教育相结合的主张。他独出心裁,领导直隶戏剧改良社招收童年、成年学员各一班,聘请刘喜奎、叶德风、崇豪年等著名戏曲演员为兼职教师,采取有别于戏曲科班、师徒制等旧的传承模式,课程设有喉音练习、辞令、戏曲讲义、演说学、技术、拍歌、说白、剧文、国文、体操等,汪笑侬执笔编写系统戏剧理论教材80篇,并亲自为学员们授课,这是北方各地最早以戏曲改良为办学宗旨的教育实体,其实质就是戏曲学校的雏形,汪笑侬的办班思路、教学内容和方法,总体要求更为有序。较之戏曲科班既因袭又标新,既吸纳又竞争。通过实践摸索戏曲现代教育的新模式,为后来戏曲教育的成熟与发展铺路奠基。
汪笑侬一面办刊物,一面办教育,双管齐下。同时,他身体力行尝试戏曲改良。1913年3月,他领导戏剧改良社在天津排演了一出《代善侠》,演出中间糅进电影技术,用于介绍情节的穿插转换。这一有益的试验虽然没有推广开来,却也为当年戏曲舞台技术的发展拓宽了思路。
汪笑侬经常与严范孙、林墨青等天津文化界名士一起切磋戏剧改良事宜,帮助天津戏曲艺人修改剧本,其中有与李琴湘合作,为梆子大王金钢钻重新编写的《三娘教子》。戏剧改良社在汪笑侬领导下,不仅成为尝试戏曲教育的试验田,同时,也是那个时期天津戏剧改良运动的中心。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三月,直隶戏曲改良社因故停办,汪笑侬被天津戏曲艺人推举为正乐育化会副会长。1918年9月23日,汪笑侬因病逝于上海。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