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曲剧”,我们立刻就会想起《柳树井》《杨乃武与小白菜》《珍妃泪》,也想起那对北京曲剧的创建做了特殊贡献的魏喜奎。这是我们首都观众经常看到的“北京曲剧”,她是在奉调大鼓等曲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剧种。
“曲剧”这支花还有几位同名而唱腔体系并非同流的异乡姊妹呢!比如云南曲剧、四川曲剧、河南曲剧,还有个少数民族(白族)的大本曲剧,虽然都叫“曲剧”,但大不相同,切莫混淆。
云南曲剧也是解放后才发展起来的。她的前身是“扬琴说唱”,1954年首次化妆登台演出。其代表性剧目如《斗诗亭》和《红石岩》等,基本唱腔主要由大调、小调、鼓曲、书腔等四一个部分组成。
四川曲剧要稍早一些。她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四川清音的基础上形成的,曾编演了不少现代戏,如《丁佑君》、《四川白毛女》等。音乐方面则又吸收了“竹琴”“荷叶”的部分唱腔。“清音”的曲调最丰富,有一百多个牌子,同时也有大、小之分。现在四川曲剧已遍及蜀省,发展很快。
白族的大本曲刷,从剧目和音乐上看属于另一个体系。因为她是解放初期以其本民族的语言,三七一五的句式和三腔、九板、十八调的基本唱腔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题材大都取自本民族的历史故事。
这几个“曲剧”种相比之下,要数河南曲剧的形成比较早了;不过也称不上古老。因为从“高跷曲”到“高台曲”,登上舞台的历史也还不满六十年呢。最初的创始者是刘洛、朱万明等人,最早兴起的地点是洛阳陡沟和登封、临汝一带。其音乐体制属“联曲”,而现在则处于向“板腔”的过渡之中。基本调门是元、明俗曲小令,渗入部分大调曲牌,又吸收了豫剧和京剧的某些音乐成分及锣鼓点子。风格质朴,唱词通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足迹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有些优秀剧目如《游乡》《陈三两》《卷席筒》等,已拍成了电影。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