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文哏”的由来 -知识点滴-菊坛文萃-戏曲艺术

 2023-12-26  阅读 3  评论 0

摘要:在相声演艺中,习惯把以叙述为主,有人物行动、喜剧情节的段子称为“文哏”。将以说功为主的演员赞为“擅长文哏”。如苏文茂先生因整理、表演《论捧哏》、《批三国》、《八扇屏》和创作的《大办喜事》、《学习光复道》等,而获“文哏大师”之美誉。对大部单口节目也统称“文哏

在相声演艺中,习惯把以叙述为主,有人物行动、喜剧情节的段子称为“文哏”。将以说功为主的演员赞为“擅长文哏”。如苏文茂先生因整理、表演《论捧哏》、《批三国》、《八扇屏》和创作的《大办喜事》、《学习光复道》等,而获“文哏大师”之美誉。对大部单口节目也统称“文哏”,是相声演员的应学应会。

先秦俳优的”优孟衣冠”、“言非若是”和西汉东方朔的机智巧辩等,均可以认同为“文哏”的起源,在艺术功能、表现形式上均有相通之处。唐代的“弄参年”因与副手“苍鹘”争执与扑打,就不限于“文哏”了。再如“和生”、“商谜”、“象生”等以文会友、谐语悦人、见仁见智的表演,恰是古代的文化联谊活动。在各种江湖技艺中,说功逗哏,不断创造,积累了不少笑话。在文人辅助下,艺人向有“雅而不谑,谐而不俗,雅俗共赏”的追求与约束。在长期比较、鉴别、选择中,依自身素质与情趣加工提炼了部分节目,促进了向“文哏”演进,逐渐形成了稳健、细致、和谐、启智的表演风格,企望进入幽默隽永、妙趣天成、褒贬有度、发人深省的深醇境界,自成高格。

在清乾、嘉、道、咸年间盛行的“全堂八角鼓”演艺中,张三禄、窦一笑等的说功引起了大宅门堂会的重视。由说唱、说逗、说讲结合发展到“拆唱八角鼓”、“文哏相声”的形式演变。涌现出“八旗子弟”中的俊杰阿燕涛(1838-1910),以擅于编演“文哏”节目而成为与朱绍文、沈春和并列的“三派”之一,通过在城南游艺园、东、西城“明地”献艺,成为相声文哏的祖先。

阿燕涛以自身艺能与实践经验培育出接班人恩绪,1860年起,长期出现在隆福寺庙会和豪门堂会,以“大恩子”响名,单口、对口均有积累,并有“文哏”造诣,言传身带了马氏求艺者,艺名“小恩子”。悉心传授中赏识其人品艺品,乃以爱女恩萃卿妻之(马三立之母,曾演唱京韵大鼓)。又荐门婿拜春长隆为师,排名马德禄,在京津负有盛誉。同时,红紫当头的“万人迷”(李德钖)、“张麻子”(德泉)也拜恩培(避光绪讳而更名)先生为师,可见其在“文哏”上的建树之功。

恩先生传授的《孔子周游列国》、《讲四书》、《三字经》、《批三国》、《文章会》等,均为相声宝库丰富了精品。由张麻子逗、万人迷捧的《中华民国文明词》曾盛极一时。经马德禄、马桂元、刘桂田等的传承变化,马三立在实践中以“壬辰”、“衣期”、“中东”等辙韵变化表现不同内容的《西江月》演出,在化冷为热、文而不瘟的幽默点评中,扩展了“文哏”的表现天地,做到了意趣自如,融情入理,自然生谐。

从《西江月》到《改革开放科技兴》可以看出马氏文哏的创新、持久性,在欣赏群的合作中促其伴随时代前进!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15720.html

标签:db关键词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53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110秒, 内存占用332.28 K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