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第一次大发展的酝酿和准备 -说戏谈史-菊坛文萃-戏曲艺术

 2023-12-26  阅读 11  评论 0

摘要:京剧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形成后,虽在群众中影响日深,但仍面临重重困难。 在清道光、咸丰年间(1840年至1860年),已经衰微的昆曲,仍有相当影响。一些高门贵弟,以至宫廷,每有堂会,只选昆曲,不挑皮黄。也就是新兴的北京皮黄戏得不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承认。一些守旧势力不时

京剧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形成后,虽在群众中影响日深,但仍面临重重困难。

在清道光、咸丰年间(1840年至1860年),已经衰微的昆曲,仍有相当影响。一些高门贵弟,以至宫廷,每有堂会,只选昆曲,不挑皮黄。也就是新兴的北京皮黄戏得不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承认。一些守旧势力不时予以冷讽热嘲,歧视打击。但是,这一切都没有限制住皮黄的迅猛发展。

这是由于1840年至1860年间,虽然帝国主义不断入侵,农民起义频仍,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等接踵发生。但除了咸丰末年英、法联军一役打到了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外,战火兵燹多在南方。

咸丰以后,到1900年八国联军打人北京前的同治、光绪时期,没有发生大的战乱,政治、经济较为稳定,北京更为平静,照样是歌舞升平。这样的客观环境十分有利于诞生不久的北京皮黄戏的发展。

其次,来源于民间的皮黄,一直没有脱离支持、喜爱它的群众。当时京尉艺人大多住在北京宣武门外一带,四大徽班和其他班社的班址也大多在这一带,著名的“三庆”徽班,就位于虎坊桥百顺胡同,故有“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不离韩家潭”(晚清名武生俞菊笙语)的说法。这一带是贩夫、走卒、商贾、市民以及娼、优的杂居区,与北京东城那些高门府弟遥相对照。早期的京剧,多在会馆、茶园演出,与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群众的喜爱和支持,推动了京剧的发展,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那些开基创业的第一代京剧艺术家,在此期间,努力在艺术上革新、提高,使京剧日臻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包括王公贵族逐渐被京剧所征服。终于在咸丰末年,京剧得以进入宫廷,取得了封建统治者的承认。慈禧太后和清同治、光绪皇帝都十分偏嗜京剧,使京剧成为宫廷红氍毹上不可缺少的娱乐品了。据说同洽能唱武生,光绪醉心于京剧场面,能司鼓,爱打大锣。

经过了初创阶段的京剧,主客观条件对其发展十分有利,尤其是封建统治者的偏爱和提倡,因而促成了京剧在同治、光绪年问(十九世纪后三十年)的第一次大发展。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14616.html

标签:db关键词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293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1177秒, 内存占用1.64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