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第一代演员补遗(下) -说戏谈史-菊坛文萃-戏曲艺术

 2023-12-26  阅读 3  评论 0

摘要:京剧早期武戏处于次要地位,武戏艺术也不十分完美,因此演员也很少留名,仅知全钰班有“双儿”,张二奎班中有任七等。京剧武生艺术的发展是其后的同治、光绪时期。 在京剧形成前,旦角在各种地方戏中多占主角地位。如秦腔的魏长生、徽班的高朗亭都是唱旦角的。京剧形成初期,

京剧早期武戏处于次要地位,武戏艺术也不十分完美,因此演员也很少留名,仅知全钰班有“双儿”,张二奎班中有任七等。京剧武生艺术的发展是其后的同治、光绪时期。

在京剧形成前,旦角在各种地方戏中多占主角地位。如秦腔的魏长生、徽班的高朗亭都是唱旦角的。京剧形成初期,老生艺术发展较快,旦角处于为老生配戏的从属地位,艺术上不如老生完美,因此,京剧旦行的发展,比老生略晚。在清道光、咸丰年间,京剧第一代旦角演员最著名者为胡喜禄和罗巧福。胡是扬州人,原唱秦腔,后改皮黄,青衣、花旦兼能,在春台班常与余三胜合演《探母》《武家坡》《牧羊圈》等,把秦腔(梆子)唱腔与皮黄揉合一起,发展了京剧旦角艺术。据说“十三咳”的唱腔即为他创制,这显然是来自梆子。

京剧第一代老旦,除三庆班的马老旦,和春班的阎老旦外,稍晚一些为谭志道和郝兰田。谭志道艺名“叫天”,是谭鑫培之父,原为汉调老旦,亦能演老生。来北京后正赶上徽、汉合流,京剧形成,他改唱皮黄,唱念多用湖北音。郝兰田比谭志道年轻二十多岁,却比谭早殁。他在唱腔上有所增益,逐渐为人注意。

其他如丑角中的黄三雄、杨鸣玉、刘赶三,净角中的庆春圃、朱大麻子等,都是活跃在徽班中,为京剧艺术的创始和发展做出贡献的第一代演员。

一个戏曲新剧种的出现和形成,固然有很多因素,但是离不开一些能够适应时代潮流和群众审美需要,有抱负、有才华的第一代演员开基创业的发展创造。叙述京剧的形成,必须充分估计他们努力的成效和意义。他们不仅在艺术上变革、发展,在剧目上增添补益,而且带头革故树新,为京剧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14615.html

标签:db关键词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70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124秒, 内存占用329.6 K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