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前身是延安青艺,中央领导同志从延安时代到解放后,经常观看青艺的演出,指导剧院的建设。
1940年1月,延安成立了“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校内有个艺术班,学员主要是从前线回来的西北青年战地工作团成员。四川旅外抗敌演剧队也编入艺术班。在这个班的基础上,1941年建立了延安青年艺术剧院,由中央专委直接领导。院长塞克,副院长高沂、吴雪、王正之。
延安青艺经常演出的场所是八路军大礼堂。舞台是用泥土砌起来的,观众席是用木桩钉上长木条制成的。当时演出了《塞上风云》《渡黄河》《雷雨》《铁甲列车》《伪君子》《上海屋檐下》等大型中外名剧。《雷雨》曾为党的“七大”演出,深受代表们的欢迎。
当年,在延安青艺的有贺绿汀、陈戈、胡沙,林开甲、白凌、周来、李之华、雷平、田兰、邓止怡、王永年、田雨、胡果刚、于真、王影、黄字、戴碧湘、朱漪、黎虹、李力、宁森等。其他如章炳南、张一鸣等,已在战争中牺牲。这些人中,除贺绿汀稍年长外,大都是很年轻的。他们还创作演出时事活报剧和秧歌剧等。
1943年,青艺与边区部队艺术学校合并,成立联政宣传队,由萧向荣同志领导。总队长胡里光(已牺牲)。联政宣传队先后编演了《刘顺清》《兵佚团结》《军爱民民拥军》和四川方言剧《抓壮丁》等。1979年青艺演出《曙光》,有位老红军到后台同演员“叙旧”,问他们是不是当年的联政宣传队?那场面是十分感人的。
抗战胜利前后,联政宣传队加上延安鲁艺的任虹、罗正、范景宇、刘沙、侣朋、罗立韵等组成东北文艺工作团第二团,团长任虹。当时东北正开展土改,二团创作演出了秧歌剧《光荣灯》,话剧《反翻把斗争》,以及《喜报》《血债》《考验》等,曾受到东北局的嘉奖。二团还吸收了一批青年如杨克、鲍占元、冯绍宗、伍平、吴峰、段承滨、李雨等。这些人如今也都五十岁上下了。
1948年末,中央调文工二团赴北平,于1949年4月16日成立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至1953年,已拥有孙维世、金山、吴雪、张瑞芳、石羽、雷平、白凌、邓止怡、路曦、王班、张正宇、胡辛安、陈永京、冀淑平、张逸生、陆阳春、田兰、沈贤等一批著名艺术家。
1954年,水利部文工团、华北文工团合并于青艺,加上陆续吸收的青年同志,使剧院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干劲。近几年,青艺再次招收了一批青年演员,可以说是青艺最年轻的一代人了。
附:
编辑同志:
贵报十八期《从延安青艺到中国青艺》一文,其中三处可能有误,据我所知:
(一)延安青艺副院长为王正之、吴雪,高沂是党支部书记。
(二)张一鸣同志不是死于战争期间。1955(或1956)年他是战士歌舞团团长,随团去越南访问时为敌人所害。
(三)抗战胜利后,中央青委从联政宣传队抽调了十几个人派往东北,其中大部分人后同原鲁艺一些同志组成东北文工二团。联政宣传队亦于1946年冬到哈尔滨,改组为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宣传队。
戴碧湘(1981年第20期)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