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话剧的来源问题,是一个似有定论,而又实际并未完全解决的历史悬案。很多人都认为中国话剧是从外国引进的。这种看法的历史根据,来源于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组成的春柳社在东京第一次演出《茶花女》的创始活动。这是法国小仲马的作品,西洋话剧的形式,那还不是“外来”的吗?!
但是,历史上确有比较复杂的各种现象。在春柳社成立之前,国内大致已有十年左右的新剧启蒙活动了:
1899年上海基督教约翰书院举行学生演剧。
1900年上海徐汇公学在耶稣圣诞时举行演剧,以后每年圣诞都有演出,成为惯例。
1901年上海南洋公学演出了反映戊戌变法的《六君子》,以后每年孔子诞辰都有演出活动。
1904年上海民立中学开始学生演剧。
1906年上海学生联合会的演剧。
此外,不少学校都兴起了学生演剧活动,形成中国早期新剧启蒙运动的一支主力军。还有:
1905年冬,汪优游在上海发起组织了一个《文友会》,这是中国第一个业余新剧团体,1906年初开始演剧,比春柳社早一年左右。比春柳社早的国内新剧团体,还有上海沪学会演剧部、群学会演剧部、青年会演剧部、以及开明演剧会、益友会等。
以上的新剧启蒙活动,大致是从两方面得到启发的,其一是脱胎于旧剧(京剧)的时装新戏,其二是教会学校的西洋戏剧。它们的演出形式往往非驴非马,既有文武场面,锣鼓伴奏,而又免去唱腔,改为通体说白,是一种土生土长的中国话剧的初期过渡形式。
在春柳社之后,王钟声的春阳社和任天知的进化团,演出是借鉴了中外戏剧形式、比较象样而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中国早期话剧的形式,它们发展成为日后的文明戏,与纯属舶来形式的春柳社的演出风格大有差异。
可见,简单地把中国话剧说成是外来的艺术形式,这是一种历史的误会,也是几十年来的传统偏见。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