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湖北采茶戏与江西采茶戏和黄梅戏有不解的渊源
第一节 鄂南采茶调与采茶戏
鄂南采茶调以七言句式为基础,杂以三言句式和五言句式,偶尔也有四言或六言句式。又以五句一段的最常见,辅以三句段、四句段和六句段,七旬一段的最少见。字、旬、段虽有一定之规,词入曲谱时又依调的变化随时插入衬字,有时因演唱者的情感表达需要也加上拖腔、装饰音等等。总之是以便于表、达歌唱者的心意为主,决不拘泥于固定的套路,正所谓“茶调多样,百板百腔,曲随心转,信口一唱。”达意、自由、上口、多变是茶调的特点。
中国的茶歌茶调随着茶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发展、完善,由来已久。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录乐府335章,其中就有“采茶歌”的曲脾了。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诗中有“僻坞春风唱采茶”之句,显然他已听过专门的“采茶歌”了。
清代是中国茶大繁荣并大量销往国外的时代,也是采茶调成熟和采茶戏兴起的时代。从史料上看,清代已盛行用采茶调、采茶灯、采茶号子等茶调乐曲来唱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和爱情故事,唱的多是长篇故事,如苏秦求官、赵五娘与蔡伯喈、西厢记、梁祝、紫钗记等等。清人吴震方的《岭南杂记》记载潮州已开始把采茶灯正式搬上舞台:“饰姣童为采茶女,每队十二人或八人,手擎花篮迭进而歌,俯仰抑扬,备极妖妍。”之后由这种作为灯节表演的大型采茶灯进化为灯戏,即把采茶戏与彩灯结合起来搬上舞台表演,边唱茶调边舞灯,造成热烈的舞台气氛。再后来就进入真正的采茶戏阶段。
采茶戏先只有“两旦一丑”或“生旦丑”各一的“三脚班”,然后逐步添上“净、末”而成为“半班”,最后成为诸角皆全的全班采茶戏。到此,采茶戏才正式成为一个地方剧种,所演唱的曲调是在茶调、茶灯基础上发展成套的,演唱的内容则完全离开了茶而连台演出传统的剧目,与京剧、汉剧、越剧一样有剧本、音乐、唱腔等整套戏剧形式与内容。
黄梅戏是黄梅采茶戏的简称,是民间采茶调发展成采茶戏的最优秀代表。黄梅戏的发源地━黄梅 黄梅戏是我国名闻天下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它起源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特别是采茶调)和鄂东地区流行的“山歌畈腔”。 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并享誉全国。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来调剂生活。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 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地拓展,约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鄱阳湖一带,并形成成熟的黄梅戏。黄梅采茶戏唱腔丰富,感染力强。
余世谦在他1991,年出版的《茶酒烟》一书中说:“江西采茶戏起源最早,流传最广,其中流行于上饶、弋阳、贵溪等地的赣东采茶戏就是渊源于明末武夷山下铅山的采茶歌;……清代,采茶戏进一步发展、流传,江西的南昌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宁都采茶戏、萍乡采茶戏;湖北的黄梅采茶戏、通山采茶戏、阳新采茶戏;广东的粤北采茶戏和广西采茶戏等都在这一时期相继形成和流行开来,至今不息。”
可见,鄂南采茶戏在清代已成形并流传开来,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了。通山采茶戏曾盛极一时,造诣在阳新采茶戏之上,可惜经文革之后,已无专业剧团,只在民间的大节日中偶尔搭班凑角演出,很难有大建树了。阳新采茶戏则顽强地生存下来,且“至今不息”。
通山和阳新古统属兴国?,实为一体,后虽分开,文化上却总是有千丝万缕的相通。两地的采茶戏都是在众多的民间采茶调基础上扩充、衍化而成的,其音乐至今还与散在民间的许多采茶调有相似之处。在清代康熙年间,通山、阳新就有了以茶歌和小调茶调为基本唱腔的“花灯戏”,其后,隔幕阜山的江西武宁采茶戏和隔长江的黄梅采茶戏传入富水流域,使兴国“花灯戏”充分吸收了这些定型采茶戏的长处,道白、表演、板式、唱腔都日臻完善。到清咸丰年间(1851—1861),通山、阳新采茶戏。已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行当齐全、表演正规、唱腔和音乐初步完善的地方戏种,戏路日见宽,演出大小传统剧目一百多个,出现了象著名花旦李盛满、丑角徐世怀、花脸陈新岩、生角陈世锡等一批才技双全、造诣高深的采茶戏名演员。
阳新采茶戏,至今已两三百多年的历史。 早在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阳新就出现茶歌和民歌小调为唱腔的“花灯戏”,这是采茶戏的雏形。 在“花灯戏”发展为“采茶戏”的过程中,黄梅戏和汉剧的传入,在道白、表演、板式等方面给予阳新采茶戏很多影响,至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它已成为独具风格、行当齐全的地方剧种,剧目多达一百多个,还涌现出如李盛满、徐世怀、陈新岩等名演员。
清末明初,阳新采茶戏飞速发展,到解放前一段时期,又得到了全面的普及,古茶镇龙港在解放前竞有八十多个业余采茶戏剧团,民间艺术家互教互学,戏艺日精。那时,经常能看见到地头田边,歇工的农民和茶民就地开场,边饮茶边赏戏,茶味、戏味、乡土味浓透心胸。有首民谣描述龙港、燕厦一带采茶戏盛况:“阳新龙燕,四十八堰,抱起枕头一撂肩,茶戏爱看一夜天。”
1965年,阳新县成立专业采茶戏剧团,名角代代传下,戏艺日益精进。专业文艺工作者们开始对阳新采茶戏传统剧目进行研究整理和革新,使《梁祝姻缘》和《琵琶记》等一批传统剧目越演越新,艺术上越来越成熟。他们还不断创作新剧目,《齐桓公》发表于《楚天剧论》1986年2期,《张无奈拾印》发表于《乡土戏剧》1987年2期,《三姑出塞》发表于《戏剧之家》1992年2期。艺术上已臻成熟的阳新采茶戏剧团参加了全国地方戏调演和湖北地方戏调演多次,获得数项国家级和省级的大奖。鄂南茶孕育了采茶戏,采茶戏把鄂南茶推入更高的艺术境界。
阳新采茶戏的音乐由正腔、彩调、击乐三类构成。正腔有“北腔、汉腔、叹腔、四平”等小类,象鄂南古老的采茶调一样,本着茶的灵通活脱之仙气,采茶戏的曲调可塑性大,板式灵活多变,极富表现力,使用面广而灵巧。彩调则更是曲调多样,节奏明快,色彩丰富,它包融了鄂南多种古茶调的音乐,还旁及民歌、灯歌、山歌、田鼓和其它。小调,甚至还吸收了道情等说唱音乐的成分,正所谓:“无茶不成歌,茶戏包干曲。”专家们对阳新采茶戏的音乐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使它上升到更高的艺术层次,已编写成的《阳新采茶戏音乐》一书,收入《中国戏剧志?湖北卷》之中。此举保证了鄂南的茶调和采茶戏音乐与历史共存。采茶戏的演唱形式是“时唱时和,锣鼓伴奏”,唱、做、念、打融为一体,配合默契。
从无言的茶到采茶人随心出口的小调,再到有一定板腔和一定地方风味的采茶调,再到配乐伴舞的采茶灯,最后形成完整的采茶戏,内秀于心的鄂南人对茶可谓是至爱至悟推崇倍致的了。茶三分为物七分为艺术,鄂南人是深谙个中三昧的。从现存的各地数量巨大的采茶调和一枝独秀的阳新采茶戏中,可看出鄂南茶文化经千百年发展,已进入完美的艺术境界,鄂南茶文化不只是停留于种茶、采茶、制茶、卖茶和喝茶的层次上,也不只在品茶、敬茶、颂茶的层次上,它上升到了精神的艺术的茶意境。鄂南茶文化既有“下里巴人”,也有“陌春白雪”。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