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谢幕 -杂谈随笔-曲海泛舟-戏曲艺术

 2023-12-26  阅读 3  评论 0

摘要:报上赞扬邀乐师一道谢幕的“戏德”,使我想起谢幕不言而喻应在“谢”字上做好文章。作为观众,要求谢得有味,有情,谢得美,不能说是苛求吧。 常见的谢幕,演员是“一哄而上”,观众也就“一哄而散”。这种“间离效果”虽也未尝不可,但总觉得谢幕若成了画蛇添足,成了程式似

报上赞扬邀乐师一道谢幕的“戏德”,使我想起谢幕不言而喻应在“谢”字上做好文章。作为观众,要求谢得有味,有情,谢得美,不能说是苛求吧。

常见的谢幕,演员是“一哄而上”,观众也就“一哄而散”。这种“间离效果”虽也未尝不可,但总觉得谢幕若成了画蛇添足,成了程式似的应酬,是会使人乏味的。据说一个京剧团在国外演出,效果很好,观众反映空前热烈,但结尾却是出人意外的整整齐齐列队谢幕,大煞风景了!可见,这类谢幕“语言”,显然无法与观众交流起来,无法起到它应担负的演员和观众之间的桥梁作用。

戏剧的演出,是与观众共同进行、完成的。因而,“谢”是双方的,每一方既是谢者,又是被谢者,这里,姑且从演出者一方来说,研究一下谢幕艺术。每出戏的结局千姿万态,要给观众带回去的东西也千类万殊(况还有因人而异)。所以,应将谢幕看作是演出的一部分,成为“‘凤尾”的最精雕的一笔来看待,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这样,破一破一些公式化的谢法,看来是必要的。记得《枫叶红了的时候》结尾是饶有风趣的:“四人帮”被粉碎了,剧中人物与观众一起欢庆这一胜利,扮演似“四人帮”的角色弯着腰,一个拉着一个又串场而过,顿时使人想起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风俗画,台上台下融洽一片,才算谢了幕。《灰姑娘》在华演出时的谢幕虽不是新奇之作,但“谢意”还是溢于言表的:先是群舞者,继是独舞者,再是扭捏作态的傻姐妹和讨人喜欢的小丑,层层铺垫之后,才是王子与灰姑娘登场。此刻,演出者与观赏者形成了互谢的气氛,把演出推向了真正的“高潮”。

谢幕是戏剧舞台上最后的一幅速写,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特殊一“幕”。我们想看到不落窠臼匠心独运的谢幕。

当然,这同时又向广大的观众提出了一个问题,作为谢者和被谢者的观众,该如何“表演”呢?礼尚往来,以礼还人。这是观众们完全可以做到的。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14281.html

标签:db关键词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1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1.8360秒, 内存占用1.65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