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灵与肉》与中国戏曲 -杂谈随笔-曲海泛舟-戏曲艺术

 2023-12-26  阅读 7  评论 0

摘要:话剧《灵与肉》的多场次与虚实结合的舞台处理对观众来说是少见新颖的。 自莎士比亚、易卜生以来,话剧在外国并没有停止发展,形成很多流派。唯独在中国,自话剧传入几十年来一成不变,易卜生时代的传统概念成了中国戏剧的法则。 在场次的处理上,中国戏曲也曾经历集中场次到多

话剧《灵与肉》的多场次与虚实结合的舞台处理对观众来说是少见新颖的。

自莎士比亚、易卜生以来,话剧在外国并没有停止发展,形成很多流派。唯独在中国,自话剧传入几十年来一成不变,易卜生时代的传统概念成了中国戏剧的法则。

在场次的处理上,中国戏曲也曾经历集中场次到多场次的过程。已故戏曲大师王瑶卿先生曾说:“京剧的多场次是由元曲固定的四折加一个楔子发展来的。这是个进步。现在话剧严格的分幕制是元曲时代的东西了,不是什么新鲜事。”

可惜,很多戏曲工作者不知道这个发展过程,以多场次为落后。

目前,很有一部分人把易卜生时代的话剧形式当成中国戏曲的发展方向,大搞写实布景甚至机关布景。以为这就是革新,是挽救京剧艺术。殊不知,机关布景清末宫廷里演出就有了;神怪上天、人地,真象上台之类。颐和园中的大戏台就是见证。解放前,上海滩不是也曾以此噱头来兜揽观众吗?一时,舞台虚华,但,必引起表演艺术的末落。

话剧《灵与肉》采取多场次,就不可能频繁地更换满堂的写实布景。该剧美工同志巧妙地运用了中国戏曲中虚实结合的处理方法。既不同于传统话剧的满堂布景,又不同于中国戏曲的一桌二椅。类似戏曲舞台的点景,但运用的更加灵活。舞台的基本布景一直保持,但场次分明,很多地方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演员的表演与观众的想象互相交流,融合;布景的简化更为观众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了驰骋的场地。

话剧《灵与肉》不仅为话剧开出一条新路,而且也为戏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我建议中国的戏曲工作者去看看这出话剧。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14264.html

标签:db关键词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28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1549秒, 内存占用1.65 M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