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剧院四团演出的《宏碧缘》(上集)是一出篇幅不长的连台本戏,至今一直连满,很受观众欢迎,但毁誉各半。有人说连台本戏是三十年代后,上海滩殖民地戏曲商业化的产物,不能令其卷土重来;有人说,连台本戏能吸引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应该提倡。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够全面。
考察一下元杂剧,就会发现,连台本戏久已有之。王实甫的《西厢记》吴昌龄的《西游记》、都有五六本。汤显祖的《牡丹亭》有55折。只是当时未被冠以连台本戏之名。清内廷和民间班社演出的《劝善金科》《楚汉春秋》《鼎峙春秋》等连台本戏,结构较严谨,剧中人物性格突出;不少演员因演连台本戏而出名。如总领四大徽班的程长庚,便有“活鲁肃”之美称;与他同时期的徐小香被誉为“活周瑜”。当时流传四句话:“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这是就四大徽班的不同特点而言。三庆班善演的“轴子”(连台本戏)顾名思义,如长卷画轴,随看随展。连台本戏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最受人欢迎的部分,又被艺人们加工,单独成戏。如《群英会》等。
三十年代后,在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下,戏曲受到严峻的挑战,传统戏上座率日衰。资本家为了赚钱,艺人为了谋生,便将剑侠、神怪、公案等长篇小说搬上舞台,配以机关布景,内容多是惊险、恐怖、凶杀、黄色的,出现了《火烧红莲寺》等坏戏。这些戏追求刺激,大多质量低劣,一些有成就的演员也不能不随波逐流。演员的艺术才能被淹没在喧宾夺主的机关布景、庸俗低级的噱头之中。连台本戏成了“杂八凑”,什么西洋歌舞、真牛真狗上台,真是无奇不有。难怪现在一提连台本戏,很多人都摇头。
问题并不在于连台本戏本身,而在于内容。好比一个瓶子,是装酒还是装毒药,都不取决于瓶子本身。因此,连台本戏在戏曲舞台上也应有它一席之地。电视连续剧不也是连台本戏吗?至于机关布景和特技,不过是“菜”中的佐料,搁与不搁,搁多捷少,根据需要而定。
《宏碧缘》戏是健康的,只是仍未脱离侠义戏的巢臼,可以演但不要“一窝蜂”。总之应该允许连台本戏沿着思想内容积极、艺术质量较高的方向发展。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