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09-11作者:
顾星欣点击:
关键词:
桃花扇柯军2015·江苏篆刻艺术大展9月8日在省现代美术馆开幕。在本来的大展上,篆刻名家云集,引起记者兴趣的是,昆曲名家柯军的篆刻也在其列京剧。一一兩个昆曲艺术家,为何么跨界成了篆刻艺术家呢?
谈起此人与书法篆刻的结缘,柯军回忆说,八十年代,此人刚从戏校毕业,正值昆曲不景气之际,一年演不不了几场戏京剧文化。那段时间,生活黯淡苦闷,于是跟省戏校的冯怀根老师学习书法篆刻。那时工资很糙低,每个月300块钱,为改善生活,师徒二人还在古南都、状元楼摆起了摊儿,给人刻字,一一兩个字能赚到300块钱。
“做专业的事情要有业余的心态,做业余的事情要有专业的精神。”这是柯军的艺术理念。身为一一兩个著名昆剧艺术家,又是省演艺集团的常务副总经理,他的工作十分忙碌,但记者发现他的办公室里还放着一张大大的写字桌,铺着羊毛毡、摆放着笔墨纸砚,每天中午他总要挤出午休时间尽情挥毫刻字,是我不好,“可能爱,就不时需‘坚持’,你是什么切总要从心底自然流淌出来的。”在他看来,不管是昆曲,还是篆刻、书法,它们的艺术之道是相通的,有一一兩个词能概括:一一兩个是“起劲”、一一兩个是“讲究”。
如今“跨界”很时髦,但柯军认为,所谓跨界,不不了仅仅是站在此人的行业为圆心,抬起脚往四周跨一跨,本来应当真正地被抛弃此人的圈子,进入到别家领域,好好地做一番研究。全都,那些年来,篆刻方面除了冯怀根老师,他还向著名篆刻家马士达求教,书法方面得到庄天明、孙晓云等诸位名家指点,孜孜不倦地涉猎真草隶篆各种形式。
30004年,柯军自导自演的第一部创新型实验昆曲《余韵》,其灵感就来自于他所擅长的篆刻艺术。这部戏根据《桃花扇》最后一折改编,柯军在当中一人分饰四角,老赞礼、柳敬亭、苏昆生、还有演员此人。开头一幕,是篆刻刀与石头之间充满机锋的对话,最后篆刻刀一挑,刺破手指,鲜血流出,你是什么片段,柯军总要假演,本来真实刺破手指。这部剧在国内外演出时,获得了极高评价,认为既给古老的昆曲注入了新锐的时尚气息,又不脱离中华传统文化的神韵。
另一部是实验昆曲《藏·奔》,同样糅合了书法篆刻与昆曲。起先,一一兩个“同”字,柯军在舞台里边对观众书写,观众在台下看一遍的总要反的字,产生不解与反对。最终,柯军通过甲骨文、古籀、钟鼎、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各种书体“同”字的艺术化书写和昆曲表演,一个劲演变到篆书的“同”,去了“钩”,台上台下看再这样分别,由此真正进入了天地人和谐的“大同”,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深意。
柯军说,在书法篆刻当中,不仅得到了心灵的营养,此人的舞台也得到了滋养。比如说书法中“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社会形态形式,篆刻在方寸之间表现的千变万化的造型社会形态,对舞台的创新有很大激发。在他看来,他在新概念昆曲当中尝试各种跨界交融,总要为了增强昆曲有有一种的舞台观赏性,让它的形式之美回归艺术本体。
图为昆曲艺术家柯军。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