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今日(9月3日)通过了港交所的上市聆讯,不久将会正式上市,海底捞最近也更新了招股书,招股书显示海底捞今年上半年营收73亿元,下面来看详细介绍。
招股书显示,海底捞2018年上半年营收为73.42亿元,上年同期为47.56亿元。海底捞的主要营收来自于餐厅经营,占比达到97.4%。
海底捞2018年上半年来自一线城市的收入为18亿元,来自二线城市的收入为34.67亿元,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收入为14亿元。
海底捞2017年上半年来自一线城市的收入为14.27亿元,来自二线城市的收入为23.39亿元,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收入为6.36亿元。
由此可以看出,来自二三四线城市的收入正越来越成为海底捞重要的收入构成部分,收入增长幅度大幅超过一线城市。
据悉海底捞由张勇、舒萍夫妇1994年创立于四川小县城,从最开始的只有四张桌子的店,到如今旗下拥有320家自营餐厅包括24家海外餐厅,每年就餐人数超过1亿人次的国内最大的火锅连锁店王者,终于也迎来了IPO上市的冲刺。
按照IPO募资计划,海底捞本次计划募资约10亿美元,目标上市估值在90亿至120亿美元,要是放在A股,也是标准的独角兽企业级别了,不过海底捞最终选择了投向港股的怀抱。
海底捞上市,在很多人看来,只是一个品牌的个体发展,但在未来食品类研究院创办人、门头战略开创者余奕宏看来,却预示着一个巨大信号:餐饮市场开始进入正规军、集团军全面收割地方市场的阶段。
最起码在当下,很多餐厅即便是粗放运营,也还过得下去,经营也还可以继续。因为餐厅毕竟是“现金流”支撑的实体,在没有充分掌握运营算法的时候,很多餐厅的危机感实际上并不强烈。
但其实,目前的市场状况下,群雄并起,各方品牌区域争霸。尤其最近, 海底捞上市更释放出一个巨大的信号: 餐饮巨头开始配备粮草,准备大规模攻城略地。
海底捞上市除了为扩张之外,更加是因为想要找到一个保护伞,而上市就是海底捞的保护伞。按照张勇的话说:“如果我们是上市公司,碰到惹不起的人和麻烦,可能就多一层保护,至少上市公司的地位和社会股东也能帮助我们。”
基本上,这代表了部分草根创业者的想法。创业是一条不归路,也是一条危险丛丛之路。特别是对食品企业来说,安全,更加重要。
海底捞的上市备受期待。不仅因为它是餐饮行业第一家超过百亿营收的企业,是全球最大的中式餐饮集团,而且也因为其卓越的盈利能力。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