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连成科班“六大弟子”

 2023-12-26  阅读 6  评论 0

摘要:喜连成科班“六大弟子” 2019-03-27 19:00 来源:京剧艺术 原标题:喜连成科班“六大弟子” 喜连成“六大弟子” 左起:赵喜魁、陆喜才、武喜永、雷喜福、陆喜明、赵喜贞 “富连成”科班,是自清末以来,北京科班延续年限最长、组织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的一个科班。自1904年

喜连成科班“六大弟子”

2019-03-27 19:00 来源:京剧艺术

原标题:喜连成科班“六大弟子”

喜连成“六大弟子”

左起:赵喜魁、陆喜才、武喜永、雷喜福、陆喜明、赵喜贞

“富连成”科班,是自清末以来,北京科班延续年限最长、组织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的一个科班。自1904年创办,至1948年解散,历时40余年,共办了“喜”“连”“富”“盛”“世”“元”“韵”“庆”八科。其中“盛”字又分大、小两班,“庆”字班学生30余名尚未出科,科班即报散,入科学生先后共达900余人。

富连成初名“喜连成”,第一科“喜”字班学生共73名。初创于光绪三十年,社长叶春善在宣武区西南园自家宅内,招收了赵喜魁及其弟赵喜贞、陆喜明及其弟陆喜才、张喜福(后改雷姓)和吴喜永(一说姓武)六名徒弟,后来被称为“六大弟子”。

雷喜福(1894——1968),名海峰,乳名十秀子。据上海过去出版的《十日戏剧》第一卷第二十五期刊载商重三之《雷喜福是李家子》一文说,雷喜福原姓李,其父李十、李十父辈弟兄二人自绍兴来京,于崇外西兴隆街西口经营珍味斋,卖汤羊为业,后昆仲皆故去。李十之妻亦亡,留有一子十秀子,李十身入困境无力抚养其子,便将其卖与工人雷振山为养子,后雷氏夫妇又相继过世,7岁的十秃子便由养母之父张九抚养。11岁时,叶春善正招收徒弟,张九便将其送入喜连成学艺,因是入科学生的第五名,为取“五福临门”之吉意,故排名张喜福,直至1912年对外演出时,仍用此名,曾以张喜福之名与赵松樵之姐艺名“明月英”演出《法场换子》。出科后因张九不务正业,屡次找其素要钱物,后经叶社长同意,于21岁时改张为雷姓,从此沿用雷喜福之名。

展开全文

由于他出身寒苦,没读过书,饱受辛酸。艺成后生活一向简朴,省吃俭用攒钱成家立业。其寓所位于宣武区香炉营四条16号,后将此房产售出,迁至原居迤西的香炉营23号(原香炉营西横街7号),在此居住40年之久。

他入科后,初习青衣,后改武生,一年后专工老生。师从叶春善、萧长华、叶福海、蔡荣贵、谭春仲等。由于他学艺刻苦,很快登台演出成为主演。1912年5月16日出科,时年18岁,效力三年后,被留社内任教。连、富、盛、世、元字科诸班学生,如马连良、谭富英,李盛藻、叶世长,谭元寿等均曾受业于雷先生。为搭班演戏,正式拜谭春仲为师。曾与尚小云、荀慧生、徐碧云、孟丽君、金少梅、侯喜瑞、方连元、钟鸣岐、童芷苓、董玉苓等合作,享誉大江南北。后流落到乌鲁木齐挑班演出,恰逢战事时局,又不愿加入国民党军队剧团,几乎穷困潦倒。1950年新疆和平解放,经军管会协助,安排到兰州演出

1951年5月返回北京,不久经萧长华举荐,被延聘为中国戏曲学校教师,时年57岁,多次为学生作示范演出,与萧长华合演《选元戎》,与侯喜瑞合演《打严嵩》,与梅兰芳、姜妙香合演《奇双会》,与程砚秋、萧长华合录《审头刺汤》等。积极参加抗美援朝义演,演出了《失印救火》《审头刺汤》《搜孤救孤》等。1952年又将自己的私房戏装全部捐献戏校,受到戏校领导和师生的赞誉。他教学认真从不马虎,传授百余出戏。得其教益者有朱秉谦、孙岳、萧润增、童祥苓、苏移、陈国卿、逯兴才、李春城、金桐、冯志孝等。

在六大弟子中,艺龄最长的只有雷喜福一人。1965年退休后,仍于家中课徒,直至病故,享年74岁。其他五位师兄弟,有的早已改行不再登台,有的于30年代过早地故去。

雷喜福妻室为方春仙长女,即方连元之姐。长子震春先习老生后改琴师,四子元硕,亦富连成坐科,工旦兼老旦;女振华亦工老生。

赵喜魁,入科后初习丑行,后改净行。是梆子、二黄兼能的名演员。后赴东北演出,惜于1935年故于黑龙江。

赵喜贞,为喜魁弟,工武旦,曾艺名“云中凤”,亦兼演小生,曾名噪一时。后赴南方演出,惜于1934年故于上海,弟兄双双过早去世,实令人惋惜。其妻为骆连翔之姐。

陆喜明,与雷喜福同庚,工青衣,后改文场面。行三,长兄陆富来,工武生;二兄陆凤琴,工旦行;四弟即陆喜オ。喜明有四子一女,长子镇忠,工琴师;次子通德,习武生,后从事管理工作;三子锦春,后改名景春,曾于荣春社坐科,工武净,现在台湾;幼子通永,与其长兄、二兄均在张家口京剧团工作。

陆喜才(1896——1964),为陆喜明四弟,清光绪二十二年生人。字福元,祖籍江苏吴县。初习花脸后改文武丑,绰号“小德子”。曾于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教,1953年于东北人民艺术剧院任舞蹈团武功教师。1958年返京。喜才有四子,长子洪瑞,工武净;次子外行;三子鸿春,工武净,现在郑州;四子通江,初习武净,后改行。

吴喜永(一说姓武),1892年生人,工老生。出科后赴青岛等地教戏,不再登场演出。

刘嵩崑 著 《京师梨园轶事》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liyuan/210083.html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5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124秒, 内存占用363.28 K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