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乐器――呼胡

 2023-12-25  阅读 2  评论 0

摘要:呼胡,拉弦乐器。又名梆胡、胡芦子。流行于山西、陕西等地。用于传统晋剧(中路梆子)、北路梆子、蒲剧伴奏。琴杆乌木、紫檀、红木或花梨木制作。琴筒椰壳制,称壳子。蒙桐木板。全长78、面板直径14厘米。千斤又称中码,木制、骨制或铜制,用丝弦紧绑在琴杆(称“担子”)的腰

呼胡,拉弦乐器。又名梆胡、胡芦子。流行于山西、陕西等地。用于传统晋剧(中路梆子)、北路梆子、蒲剧伴奏。

琴杆乌木、紫檀、红木或花梨木制作。琴筒椰壳制,称壳子。蒙桐木板。全长78、面板直径14厘米。千斤又称中码,木制、骨制或铜制,用丝弦紧绑在琴杆(称“担子”)的腰部。两轴,旧时张粗老弦或皮弦(羊肠制),现改用尼龙缠钢丝弦。码子用枸杞根或竹制作。弓子系马尾,弓杆用细石竹制,或用两块薄竹片粘在一起制成。弓长80厘米。

演奏时,左手食、中、无名、小指戴皮制指套(手帽),可使发音更清脆、嘹亮。定弦称“定调门”,依演员的音域而定,多定为bB、G、F、E调。内外弦为Ia、mi或re、Ia弦。音域约十二度。弓法有连弓、抖弓、断弓、顿弓、甩弓等。指法有揉弦、打弦、上下滑音等技巧。揉弦又有滚揉和鼓揉之分。滚揉是手指在弦上作原位上下滚动,发音柔和;鼓揉是用手指的力量压迫琴弦,使发音略高,且刚劲有力。

板胡类乐器用于山陕梆子系统地方戏曲伴奏已有较长的历史。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吴太初《燕兰小谱》载:“蜀伶新出琴腔,即甘肃调,名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为主,月琴付之,工尺咿唔如话”(蜀伶,系指当时山陕梆子艺人多为四川籍)。至近代,呼胡、二股弦、三弦、四股弦(月琴)已成为晋剧等梆子腔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称文场四大件。也是地方戏曲耍孩儿的主要伴奏乐器,又称第一大板胡、正弦。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qzhishi/154745.html

标签:晋剧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55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105秒, 内存占用329.72 KB, 访问数据库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