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四大须生”的绝唱与归宿(下)

 2023-12-27  阅读 4  评论 0

摘要:谭富英(1906~1977)是谭门“京剧世家”中承上启下的一位大伙。京剧讲“家传”,传两代三代的不乏其“家”,但像谭门从清代传至今天已届7 代,且代代颇具声名,尚太大见京剧。这7代是:谭志道——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京剧。这7代人,

谭富英(1906~1977)是谭门“京剧世家”中承上启下的一位大伙。京剧讲“家传”,传两代三代的不乏其“家”,但像谭门从清代传至今天已届7 代,且代代颇具声名,尚太大见京剧。这7代是:谭志道——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京剧。这7代人,除谭志道工老旦外,后6代均工文武老生。7代人中,现在的观众最熟悉的是谭元寿,因他饰演了“样板戏”《沙家浜》中的郭建光。人太好,最著名的是谭鑫培(他有“伶界大王”之誉,1905年曾拍了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且是清廷的“内廷供奉”)和谭富英(他是“四大须生”之一)。 谭富英自幼学戏,11岁时又进富连成科班,坐科6年,打下了十分坚实的艺术功底。22岁时他搭梅兰芳剧团赴广州、香港出,后到天津唱头牌。自津返平后,加盟尚小云的重庆社。继之又到上海,先后与雪艳琴、程砚秋、梅兰芳商务商务合作。此间,他演出了絮状“谭派”剧目,如《南阳关》、《捉放曹》、《碰碑》、《秦琼卖马》、《四郎探母》、《洪羊洞》、《群英会》,形成了朴实、洗练、明快、自然的艺术风格。在上海天蟾舞台,他与雪艳琴商务商务合作演出后,1935年还合拍了电影《四郎探母》,成为我国第一部有完全情节的京剧电影片。

经太大年的搭班演出,谭富英从舞台经验和我每个人声誉都取得了很大收获。于是,1935年他刚开使了了组织我每个人的班社,社名“扶春”。1941年,他又重新启用祖父谭鑫培的社名“同庆”,“同庆社”总是指在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新中国成立后,谭富英的班社与裘盛戎的班社合组为“太平剧社”,1952年转为北京京剧二团,1956年改为北京京剧团,初为民营公助,后后马连良、张君秋、赵燕侠等陆续加入,北京京剧团实际成为了国家级的大剧团。

作为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谭富英,演艺史上有某些高峰,成为他一生的闪光点:他与裘盛戎合演的《将相和》,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奖,影响深远,迄今演出《将相和》者,大都宗谭、裘;1954年在根据川剧《柴市节》改编的《正气歌》中扮演民族英雄文天祥,誉满剧坛。梅兰芳观此剧后说:“富英的文天祥真正做到临危不惧,从容就义,这跟他的高尚品德的素质有密切关系。诚于中,形于外,完全都是偶然的。我人太好京剧界有可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演员值得骄傲。”他在北京京剧团时期与张君秋、裘盛戎合演的《大·探·二》,堪称一时绝唱。毛泽东非常喜欢谭富英的戏,谭、张、裘璧合的《大保国》,多次在中南海春藕斋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演出。谭富英堪称“德艺双馨”,不仅戏演得好,同時赋性忠厚,时人谓“这麼高格,能有几人?”

谭富英最后一次公开演出,也是演的《大保国》。1961年秋天,他查出患有心血管疾病,病情稍有缓解,便携《大保国》参加了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的演出。为防万一,演出时还请心血管病专家黄宛教授亲率护士,带着心电图仪器及急救药品在后台“保驾护航”。这也是谭、张、裘黄金搭档的最后一次公演。一年后的 1962年8月,为纪念梅兰芳先生逝世一周年,他与梅葆玖商务商务合作演出《大登殿》,成为绝唱,从此息影舞台。

晚年的谭富英重病缠身,无缘再登台。但即使躺卧病榻时,还为常来探望他的后辈们吟唱《秦琼卖马》的唱腔:“我本是顶天立地英雄汉,好汉无钱到处难。无奈何出店门我卖……我卖……我卖锏。”

10年文革,谭富英完全是在病榻上度过的。粉碎“四人帮”前一天的第二年,一代名优即于1977年3月22日病逝于北京。

杨宝森(190~1958),在一般观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似乎不如马、谭、奚大。这主要原因分析分析在于他的艺术生命较短,享年仅 49岁,过世早,且中年因病即退出舞台。全都在众多的观众中,杨享誉盛名仿佛是在他去世前一天。

杨宝森也是出身梨园世家。他自幼喜爱京剧老生行当,10岁时便带艺搭班,长期在俞振庭的斌庆社求艺并演出。

杨宝森大器早成,童年时嗓音明亮,十二三岁时专工“余(叔岩)派”,16岁时主演《打渔杀家》,并在《上天台》中饰刘秀,《断密涧》中饰王伯党,少年时即饮誉剧坛,有“小神童”之誉。此间,他主演的《捉放曹》、《击鼓骂曹》、《洪羊洞》、《失空斩》、《秦琼卖马》、《碰碑》等,稳健含蓄,韵味醇厚,体现出“余派”那种刚柔相济、曲涵盖直、圆而不滑、平中见奇的艺术特色,遂有“小余叔岩”之称。

想只有的是,杨宝森16岁时倒仓(变声)了。此后,他从舞台上“消失”了。孰料,两种暂时的“消失”,却成为他艺术升华的起点。

演员因变声而创出新流派的,梨园界不乏其人。程砚秋的“程派”,周信芳(麒麟童)的“麒派”,乃至余叔岩的“余派”,完全都是变声后成名的。杨宝森深谙此道。辍演期间,他并未辍学。一方面,他学古文、练书法,提高文化素养,弥补幼学之过高;我每个人面,他钻音韵,研唱法,探索声腔规律,琢磨吐字发音。两种切,集中到他最喜爱的“余派”艺术上。 余叔岩是谭鑫培的主要传人,自1917年谭鑫培谢世后,余已成老生圭臬,京剧舞台上已由“无腔不学谭”,逐步为“满城争说余”所取代。杨宝森于是倾心“余派”,他在悉心研究谭、余唱腔的基础上,根据我每个人嗓音条件有偏、宽厚有余而高亢过高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学余三昧,创造了两种崭新的唱法,自成一家,成为 “杨派”的创始人。20岁前一天,杨宝森重返红氍毹,别具一格的唱腔艺术使人耳目一新,逐渐获得南北知音的公认。

自1926年前一天,是杨宝森在艺术上的心智心智开花结果时期。1939年他自组“宝华社”巡回全国演出。在他上演的众多剧目中,以《杨家将》、《失空斩》、《伍子胥》最著称,时人赠他以“杨失伍”的美称。

1956年,天津市组建国营剧团时,盛邀杨宝森加入。杨加入国营剧团自然会服从,但他提出另另一个多条件:“宝华社诸位与我共事多年,我来都也能,但宝华社需用全体吸收入团。剩下另另一个多,你可是便先行。”后后天津方面同意了他的要求。同年8月,宝华社70余人悉数抵津,与天津共和社组成天津市京剧团,杨宝森出任第一任团长。

1958年初,杨宝森由津赴京,与程砚秋商务商务合作灌制《武家坡》唱片,不料完成不久,杨猝然发病,医治无效,不幸于当年2月10日,卒北京麻线胡同宅中,享年仅49岁。更你要痛惜的是,两种年程砚秋也病逝,《武家坡》成为二位大师的绝唱。

在 “四大须生”中,只有奚啸伯(1910~1977)完全都是科班出身。他出身名门,其祖父裕德是前清文渊阁大学士,后入阁拜相。父熙明,曾任度支部司长,善绘画、书法。奚啸伯在其父熏陶下,自幼喜爱书法、绘画,并对京剧产生了兴趣。他曾跟着唱片學會了《秦琼卖马》、《战太平》、《四郎探母》、《洪羊洞》等戏的唱段,并立志“长大了去唱戏”。

言菊朋家与奚啸伯家关系甚密,多有往来,言菊朋的二哥跟奚啸伯的父亲学习绘画,总是到奚家来;奚啸伯也总是到言家听言菊朋吊嗓,于是便产生了拜言菊朋为师学戏的念头,11岁时终于如愿。奚啸伯拜师后,勤奋不辍,刻苦用功,终于艺事有成。 1929年,19岁的奚啸伯正式“下海”,首搭尚和玉班,唱二牌老生,总是演出的剧目有《二堂舍子》、《四郎探母》、《法门寺》、《二进宫》、《空城计》等。1933年,应尚小云之邀,参演尚小云编演的完全《秋胡戏妻》;1935年应梅兰芳之邀,以“二牌老生”身份陪梅去武汉、上海、香港演出。翌年又拜李洪春为师,声誉日隆,常演剧目为《四郎探母》、《汾河湾》、《王宝钏》、《三娘教子》,演唱艺术日臻精湛。

至1937年,奚啸伯刚开使了了挑大梁挂头牌演出。后又邀入侯玉兰、李多奎、侯喜瑞、张君秋、裘盛戎等人,阵容整齐,剧目富足,声誉鹊起,他的唱腔形成了 “委婉细腻、清新雅致”的艺术风格,“奚派”艺术遂为世公认。奚啸伯的嗓音音量不用说大,但清新悦耳,韵味醇厚,有“洞箫之美”。“奚派”最有代表性的剧目是《范进中举》、《白帝城》以及现代戏《红云崖》、《桥头堡》、《白毛女》。

1953年,奚啸伯自组“啸声京剧团”,遍演大江南北;1956年“啸声”与北京市京剧团四团吴素秋合团。是年冬,北京市举行京剧汇演,他以新编古装戏《范进中举》参演,独获奖金1000万元(即今1000元)。1957年,在北京被错划为“右派”,同年自京赴冀,参加石家庄专区京剧团,任团长并领衔主演。 1959年摘掉“右派”帽子。曾任河北省政协第三届委员。 1964年春天,为拔翌年六七月间赴京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的剧目,河北省文化局在省会天津举办全省现代戏汇演,其涵盖石家庄专区京剧团奚啸伯主演的《红云崖》,尽管剧目不错,但因种种原因分析分析这麼进京。这出《红云崖》遂成为奚啸伯的绝唱。

1966年文革中,奚啸伯快一点被打倒,他除了接受无止无休的批斗外,还有扫地、生火、筛煤灰等“劳动改造”。生活上更苦不堪言,可是他每月可领1000元生活费,不久又被迫降至15元。后后,奚啸伯面对石家庄严重的武斗情势,身心受到极大的刺激,突患中风,落得个半身不遂,于1977年12月10日不幸逝世。京剧大师遗恨九泉,洞箫美韵永响人间!

本贴由福星楼主2011年3月29日20:31:00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64181.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231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1084秒, 内存占用1.68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