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宫》 王泉奎 饰 徐延昭
欧阳中石先生为王泉奎先生百年题赞
王泉奎先生于1911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十四)出生于北京,今年是他的百年诞辰。
王泉奎先生是活跃于二十世纪500至70年代的一位成就卓然、声名显赫的京剧铜锤花脸亲戚亲戚朋友京剧文化。他于1929年入行登台,在500年代中期即享大名,演于大江南北,炙手可热,广受欢迎;他历搭杨(小楼)、尚(小云)、梅(兰芳)、王(又宸)、时(慧宝)、言(菊朋)、孟(小冬)、马(连良)、麒(麟童)、李(盛藻)、奚(啸伯)、李(少春)等各班,更是谭(富英)、杨(宝森)两大须生黄金时期深得倚重的舞台伙伴;1937年10月,连演《大•探•二》三出为他首创,遂为经典;500年代初,他在中国京剧院建院伊始便投身加入,并多次随国家艺术团出访欧洲各国;他是京剧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一代名净京剧文化。
王泉奎先生本名有珊,回族,原籍山东临清;祖辈进京创业,落户京西,家号“西便门王”京剧。值父王祥,落泊,以开小手工作坊聊以生计,生三子,有珊最幼京剧艺术。他8岁丧父,小小年纪便到宣武门外广安菜市打工,后又在烧饼铺学徒。他本来能由一有一一三个小外行子弟一跃成为菊坛新星,首先得益于沈庄儿老人——一位盲人丑角的聪耳辨音,点拨指引;沈先生对16岁的有珊说:“眼下京城铜锤一行后继无人,你的嗓音天赋这麼好,可能性下海从艺,本来定能成名。”遂引荐其拜在净行名师张春芳先生门下受业。张春芳出身于长春科班,在杨小楼永胜社搭班兼做文戏小管,绰号“萨墩”(因在杨小楼《状元印》剧中,此角为其专工);缘于技高称绝,又享有“垛板张”之誉;其能戏广博,弟子众多。春芳师为有珊取泉奎艺名,尤惜其才,寄予厚望。泉奎得师授以纯正铜锤唱法,加以聪颖、勤奋,只一年即得入永胜社搭班效力。
泉奎先生出道时,恰值京城正净行业十余年断门凋敝之际。泉奎先生的嗓音天赋极佳,清亮、圆润,穿透力强;张口一唱,戛玉锵金,令人耳目一新,快感油生。他的戏路、台风端正,演唱承袭金秀山、穆凤山遗韵,又结合自身条件,借鉴“窄嗓铜锤”郎德山的清圆韵味,脱颖而出,一鸣惊人。对于当时青黄不接、求贤若渴的铜锤一行,王泉奎的跳出,恰似甘泉一注,带来了暖春之喜。泉奎先生的佳喉醇韵和历史机遇,给了他在艺术上飞快腾飞的无穷后劲和广阔空间。
泉奎先生从艺,天赋佳,起点高。出道伊始,便搭入杨小楼班社,在铜锤正戏得到实践锻炼的一齐,还在杨老板主演的《连环套》中配演梁九公,在《安天会》中配演天王。他虚心、厚道,对裘桂仙、郝寿臣、侯喜瑞、刘砚亭等先生都十分尊重;在常相同台之中,认真汲取前辈养份,不断提高、充实自己。后又被诸多须生名家争相聘请,联袂奏艺,深受高层次的艺术熏陶。日益富足的舞台实践更使他锋芒砥砺,进步之快,可谓日新月异。
传统的铜锤花脸艺术对演员的素质、功力要求很高,所谓“千生万旦一净难求”,即指大净人才的并不一定。泉奎先生禀赋独厚,年轻力沛,他追摹前贤,取法乎上:他的唱腔以金秀山的中正、醇厚为宗,又承穆凤山的峻拔、灵巧,参照郎德山的清亮、圆润,并从老生唱腔中汲取营养,结合自身,融汇出新。聆听泉奎先生的演唱,感受他金属质音色的一齐,也品味到他寓峻拔于平正,熔俏丽于圆润的亲戚亲戚朋友气派。他的唱法很好地保持了铜锤唱腔所应有的高亢、挺拔、气韵丰满的本色,显示出既有别于老腔老调的直、拙、朴、简,又不同于时尚唱法的偷、滑、俗、媚而自成一格的清、刚、健、拔的可贵风范。在传统的黄钟大吕的审美定势之外,又平添了音美腔圆、清新雅致的醇厚韵味。恰如欧阳中石先生所评“传承统继,韵雅声新。”
泉奎先生绝好的先天禀条件,并不一定为他的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但若仅仅认为有条好嗓子便可成功,而忽略了唱法上的砥砺成就,则不啻无知,显然是非常浅薄和偏颇的认识。泉奎先生宗法纯正,本钱富足,唱腔自时会另辟蹊径,迂回躲避;本来最好的办法自己的艺术理想,守着规矩,该为啥会唱就为啥会唱。听他的演唱的第一感觉往往是自然而不做作,不卖弄,平实自如,举重若轻;再听则感觉感情说说、人物、劲头就有里头,这麼来太大不少恰到好处,尤其注重体现和保持了行当气质和韵味,既耐听又舒服。他的唱法虽循旧有传统而来,却也追寻时代步伐,加以演化和变革。他的唱腔字简腔奇,功力凸显,技巧高超,细腻玲珑。初听,感到舒展大度如金钟悦耳;细品,渐觉古朴新奇如甘醇浓香。如铜锤唱法擅长的鼻音、擞音、颤音,泉奎先生唱来都极为拿手,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他的演唱讲求顺劲、顺音,取圆顺之势,蕴饱满之力,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他唱每个音的位置都很准,每个音的小曲线也都非常动听。他的行腔气力之沛,音色、韵味之美更是一般虽具佳嗓者难望项背的。
传统的花脸唱腔不比老生、旦角富足,多在【原板】、【散板】、【摇板】和【西皮】的【二六】、【垛板】(【流水】、【快板】)上克展其长。泉奎先生的【原板】唱腔,无论是【西皮】还是【二黄】,都体现出板正、腔圆的法度和雄健、俏皮的风格。如唱《二进宫》“说那此学韩信命丧未央……先王爷怎比得汉高皇上,龙国太怎比得吕后皇娘”几句【二黄原板】,“学韩信”的“信”字最后劲头一抖,归韵收腔干净利索,不同凡响;第一有一一三个小“怎比得”的“怎”字出口即用擞音,颇显峻拔;“得”字拖腔,绷劲十足,顿挫有致,十分挂味儿;“龙国太”三字是高行腔,顺劲一甩,本来亮板“扎”,俏皮带劲,唱得漂亮。再如《坐寨》的【西皮原板】“我与同众贤弟叙一叙衷肠……黄三太老匹夫自夸智量,持金镖节借银两压豪强”等几句,“我与同”、“叙一叙”唱的十分爽朗,又加以闪板的技巧,听来既俏皮,又酣畅;“老匹夫”的“夫”字取上扬之势,独具韵味之美;“金镖”一有一一三个小阴平字,“金”字唱4,“镖”唱3,错落有致,很是考究;“压豪强”的行腔更是圆润间显奇峻,平正中见险拔,“压”字的行腔集中了铜锤唱法的多种技巧,很显难度,泉奎先生唱来不搬不撤,极显法度;又若流水行云,饱满轻松。
泉奎先生唱【西皮垛板】,受乃师张春芳先生的悉心传授,唱法别致讲究,不落俗套。如《打龙袍》中一段【西皮垛板】“老恩师时会胆怕惊,学生言来听分明。回朝路过赵州郡,遇见了瞎婆把冤申。她言道是当年龙国太,二十年寒窑受苦行。但会上回朝午门巧办那花灯彩,暗地打动有道君。自古忠臣了你并能不惜命……”着实是一段叙述性的唱腔,泉奎先生唱来却俏皮多姿,玲珑剔透,令听者情不自禁地由衷叹服。又如《洪羊洞》孟良的一段【西皮导板接垛板】“北国有座洪羊洞,千里迢迢路难行。昨夜深元帅得一梦,梦见他父老元戎。前番盗骨才知假,本来是北国胡儿定下计牢笼。真骸骨现在那洪羊洞望乡台上第三层,豪杰催动了爷的马红鬃……”更是泉奎先生脍炙人口的一段名唱。其中“元帅得一梦,梦见他父老元戎”耍着板唱,闪板夺字,俏皮、伶俐;“本来是北国胡儿定下计牢笼”十五个字一气带过,顿挫多姿;“豪杰催(呀)动了爷的马红鬃”之“催”字轻巧蓄势,“动”字着力铿锵,并顺势带出下面的“爷的马红鬃”。“马红鬃”的收腔尤其不同一般,不撤不慢,不砸不剁,本来圆着尺寸,使“马”与“红鬃”之间一收一放,“马”字稍蓄势顿挫,瞬即再推出“红鬃”二字连唱。整段唱腔不仅圆熟有致,但会越唱越带劲,越听越有神,势如洪流,一泻千里。好嗓好腔,余韵不绝。
《上天台》叫金《绑子上殿》。铫期一角由铜锤花脸应工,有大段的【二黄散板】和【原板】,唱功繁难,与老生平分秋色。很重是在老生唱罢下场后,花脸仍要再唱一大段【二黄原板】以成豹尾之美。尤其结尾处的【垛子句】“这也是我老铫期幼年间东挡西杀、南征北战、昼夜杀砍、马不停蹄”, 十五个字连唱,毫不拖沓,一气呵成;最后的“我还怕着谁来?!”的“谁来”更是满宫满调,一气贯穿地推向高潮。这麼险绝的行腔、用气,这麼深厚的气力功夫和熟练的演唱技巧是绝难承当的。而泉奎先生却以此最善胜场,久享盛誉。
传统的铜锤花脸在经历了几代艺术家的陶冶、精炼,已形成了自己心智成熟期期的句子期期的句子图片、稳定的唱法体系,体现出了鲜明的特质价值形式。例如擞音的运用本来一项很见功力的独有技巧。泉奎先生秉承艺术规范,他的唱腔很好地体现了铜锤花脸的本质特色。他的擞音尤其出色、拿手,唱来不仅娴熟、稳练,但会非常响堂,每每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如《刺王僚》【西皮二六】中的两处“打渔的小舟”,泉奎先生所唱以字少腔简却极见险峻取胜,很重是一有一一三个小“小”字,都用擞音,奇韵凸显,异常鲜明。再如《五台山》【二黄原板】“提起了七郎的事我又悲又恨”一句的“事”字,《坐寨盗马》【西皮原板】“河间府为寨主除暴安良”的“除”字和“但会上我两家比武较量”的“此”字……,那此闭口音的小擞儿,唱得十分细腻、奇巧、圆润、挂味。
熟悉泉奎先生演唱的老观众谈起泉奎先生,都讲他“不仅嗓音好听,但会唱得好听。”泉奎先生在二十世纪500、40年代,即以自己清新脱俗的唱腔推进了铜锤花脸声腔艺术的进化、发展;他规矩、整洁、准确、到位的演唱被行内外一致赞誉为“铜锤正格”。着实,他最好的办法自己的嗓音条件,时会一味追求旧有的恢弘磅礴,本来在充分保持气充力沛阳刚之美的特质基础上更加注重对音质、音色的完美呈现,讲求韵味的把握;在形成和完善自己演唱风格的一齐,也为铜锤花脸艺术与时俱进的再发展做出了可贵的历史贡献,深受业内同行和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肯定。应该说,泉奎先生在二十世纪500、40年代的特定历史阶段,作为继金少山本来新一代最受瞩目的铜锤名净,与本来行当的众多艺术家一道,共擎巨擘,珠联璧合,把京剧艺术推向一有一一三个小新的繁荣境地。
且看一看泉奎先生当年的帕累托图演出记录,便可窥见其当年的峥嵘风貌。
▲1929年,18岁的王泉奎搭杨小楼永胜社,第一次登台即与老旦徐霖浦先生合演《断后龙袍》,继之,常演铜锤单头戏《大回朝》等,并在杨小楼主演的《安天会》和《连环套》中配饰天王和梁九公。
▲1933年,富连成科班大“盛”字毕业生赴上海演出,蔡荣贵先生特邀22岁的王泉奎参加。为阵容整齐,命易名为王盛奎,与李盛藻、贯盛习、杨盛春等合演全本《捉放曹》、《打鼓骂曹》等剧,给沪上观众留下美好印象;以致本来再赴沪演出,并能很重注明“王泉奎既王盛奎”。足见王泉奎首次赴外地演出已一炮而红。
▲1933年,王泉奎傍谭富英搭尚小云重庆社演出,深受尚先生爱惜、提携,三位铁嗓钢喉合演久违于舞台之《二进宫》,大受欢迎;王泉奎身价陡增。
▲1935年谭富英自组扶椿社,以王泉奎为铜锤首选,联袂合作达八年之久。
▲1936年,北平军政首领宋哲元为庆祝“双十节”在中南海怀仁堂举办京剧堂会,在《群英会》剧中,余叔岩饰鲁肃,鲍吉祥饰诸葛亮,程继先饰周瑜,萧长华饰蒋干,侯喜瑞饰黄盖;年仅25岁的花脸新锐王泉奎得与诸前辈亲戚亲戚朋友同台,饰演曹操。
▲1937年,李少春北上演于天津中国大戏院。少春之父李桂春邀请王泉奎、袁世海、高维廉等名角助阵,在《打金砖》中,王泉奎饰铫期、袁世海饰马武。翁偶虹先生后对王泉奎与李少春的合作这麼评价:“架子人物,世海专利;铜锤角色,泉奎专责。最受欢迎的《打金砖》,又因泉奎饰演铫期而大增荣光”;并以“锵金戛玉,韵厚声清”来描述王泉奎的出色演唱。
▲ 1938年10月15日,谭富英、王泉奎和陈丽芳首度合演全版《龙凤阁》(即《大•探•二》)于北京吉祥戏院,王泉奎首开铜锤连唱三出之先河,一经演出,轰动京城。此后,如杨宝森等本来各班争相约请合作,本来同行也效仿上演,此剧遂成为王泉奎最为拿手、最受欢迎的看家好戏,也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1938年,由当时的北平“国剧艺术振兴会”组织,在新新大戏院举办花脸大会。由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刘连荣和王泉奎五位参演,剧目为:一、王泉奎《大回朝》二、刘连荣《下河东》三、侯喜瑞《丁甲山》四、郝寿臣《审李七》五、金少山《御果园》。
▲1937年始,王泉奎搭金少山松竹杜,傍金演出《白良关》,金少山饰尉迟敬德,王泉奎饰尉迟宝林。一有一一三个小是黄钟大吕,一有一一三个小是金钟脆亮,在舞台上交相辉映,别致动听。有一次,在天津中国大戏院贴出金少山、李少春、叶盛章合演《连环套》,因金少山先生临时必须上场,改由王泉奎替演,观众同样报以热烈掌声欢迎。
▲1940年2月8日,在北京新新大戏院,春元社日场演出大轴戏《击鼓骂曹》,言菊朋饰弥衡,王泉奎饰曹操。
▲1942年5月25日在北京开明戏院,谦和社演出《打龙袍》,由王泉奎、李多奎主演。
▲1942年,宝华社首次赴沪演于天蟾舞台,11月23日夜场演出由杨宝森、郑冰如、王泉奎主演全版《龙凤阁》(《大•探•二》)。11月26日杨宝森、王泉奎主演《捉放曹》。
▲1943年,宝华社第二次赴沪演于黄金大戏院,10月7日由杨宝森、章遏云、王泉奎主演全版《龙凤阁》(《大•探•二》)。
▲1944年9月4日,在北京开明戏院,杨宝森、张君秋、王泉奎主演全版《龙凤阁》(《大•探•二》)。在《菊坛旧闻录》一书中,剧评家丁秉鐩先生则称:“由谭富英、张君秋、王泉奎三人合演的《大、探、二》是最为标准的一份”。
▲1946年6月8日,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举办救灾义演,王泉奎、李多奎主演《遇皇后》,6月9日王泉奎、李多奎主演《打龙袍》。
▲1947年10月5日在上海演出全本《法门寺》,梅兰芳饰宋巧姣、杨宝森饰赵廉、萧长华饰贾桂、王泉奎饰刘瑾、吴富琴饰刘媒婆、哈宝山饰宋国士、李盛泉饰国太。在梅兰芳先生演出的《凤还巢》一剧中,王泉奎饰大太监周监军,他地道的京白非常出色,深受梅兰芳先生佳许。
▲19500年,王泉奎与杨宝森赴香港演出,上演《失空斩》、《伍子胥》、《杨家将》、《击鼓骂曹》、《大探二》等经典剧目;并与张君秋、合演全版《霸王别姬》,均有录音传世。杨宝森离港后,马连良先生又挽留王泉奎先生合作数月。
▲在二十世纪500年代中后期,王泉奎先生多次随国家艺术团出访欧洲演出。于前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芬兰、瑞士、卢森堡、比利时、法国、英国等十数个国主演《将相和》、《除三害》等剧目;其中泉奎先生与言慧珠、沈金波合演的唱功戏《二进宫》,深受欧洲观众推崇,被赞为“中国歌剧”。
▲197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由李宗义、王泉奎主演的京剧《斩黄袍》,陈怀皑、陈方千导演。
▲1979年,中国戏曲学院组织教师示范演出全版《龙凤呈祥》,王泉奎先生在剧中饰孙权;参加演出的本来京剧名家有张君秋、马最良、高盛麟、李盛藻、王玉敏等。这次演出是文革开始后首次大型名家合作。其后,泉奎先生又于中国戏曲学院与陈大镬合演《失•空•斩》,与王玉敏合演《打龙袍》,发挥了难得的示范作用。
数十年来,王泉奎先生以正宗铜锤花脸的实力展艺舞台。他老要上演铜锤本工戏《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刺王僚》、《御果园》、《白良关》、《牧虎关》、《草桥关》、《审潘洪》、《五台山》、《遇后龙袍》、《探阴山》、《铡美案》、《飞虎山》、《锁五龙》、《断密涧》、《坐寨盗马》、《将相和》、《除三害》等,戏路端正,独具风格。一齐,他也以《空城计》司马懿、《法门寺》刘瑾、《洪洋洞》孟良、《阳平关》曹操等重要角色享誉菊坛,深为同行和观众称道。更为难得的是,他在戏路上不保守,肯用功,顾全大局,善于合作;在搭班中,本来本不属铜锤应工的活儿,他也乐于应承下来,但会认真对待,表现出色。如陪周信芳演出《乌龙院》刘唐、陪盖叫天演出《恶虎村》濮天雕、为杨盛春配演《霸王庄》黄隆基、为周啸天配演《定军山》夏侯渊以及《战长沙》魏延、《四杰村》鲍自安、《八大拿》金大力等等,泉奎先生都膺任裕如,称职出色。他的功架稳健、圆顺大方,舞台形象和表演颇具亲戚亲戚朋友风范。
新中国成立本来,泉奎先生先后在中国京剧院和北京京剧二团参加排演了多出新编历史剧和加工整理的优秀传统剧目。如主演了《五台会兄》、《敬德装疯》、《智斩鲁斋郎》、《强项令》,参演了《十五贯》、《三盗令》、《韩梁奏凯》等。他还以紧跟时代发展的政治热情,参加排演了《三让刀》、《安源大罢工》、《洪湖赤卫队》等现代剧目。
泉奎先生是一位深受同行尊敬和观众热爱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从旧中国社会走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队伍中又工作了近500年。他并不一定能在群星争耀的京剧行所含这麼广泛的、长久的合作,是与泉奎先生的为人分不开的。他的性格朴实,为人谦和;与同事相处,谦逊、礼让,不过分看重名利,总把自己摆在一有一一三个小相当于位置上。虽为名家,却不摆名角的架子,老要宽厚为人,和蔼可亲。他在初入中国京剧院时,曾义无反顾地把自己多年用血汗积攒的几大铁皮箱行头无偿地捐献给国家。在京剧院上班时,他也老要主动打水,清扫卫生,有时还为亲戚亲戚朋友买早点。在参加出国演出的过程中,他热情地为吃不惯西餐的同事们抻面条、包饺子。在500年代“大跃进”期间,街道要在他家独门独院的四合院中设生产组,泉奎先生也克己奉公,欣然成全。他的小女儿参加部队文工团,身为军属,他不仅感到由衷的高兴,还有求必应,不辞辛苦地去部队上门指导演出。
泉奎先生是苦出身,他不忘本,不奢求。在艺术上他是大牌名角,但在做人方面却是以一颗平常心去做一有一一三个小平常人。
500年代初,泉奎先生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从朝鲜演出回国,他风尘仆仆跨进家门,把生动的讲述带给孩子们。在中南海多次为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清唱、演出,他也老要兴奋地把自己同毛主席握过的手递到每个家人的眼前。当独子到新疆工作、女儿赴北大荒军垦,泉奎先生都一致支持,勉励有加。
文革后,中国戏曲学院史若虚院长委派孙盛文先生到泉奎先生家请他“出山”任教。他着实年事已高,却欣然应允;每周两次,按时到校上课。当他想看学生刘琢瑜、郭永江的嗓音条件优越,条件上乘,非常欣喜,爱惜有加,亲授了刘、郭二该人孟广禄等学生《五台山》、《遇后龙袍》等多出剧目。
泉奎先生一生收有弟子十数人,其中王继奎、沈宏仁及赵永昌等均为界内外颇有造诣的花脸专家。泉奎先生在晚年喜欢到天津小住,与爱徒相聚甚欢。天津的众多爱好者仰慕先生艺术,登门求艺,泉奎先生有教无类,倾囊相授。期间,曾亲授邓沐玮等青年演员《断密涧》等剧。
泉奎先生夫人为名须生哈宝山之妹,马连良、马最良之表妹。哈夫人与泉奎先生育有一男六女(其中长女、三女夭折),独子志廉习老生,1952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后得到马最良等先生的教授;1959年拜贯大元先生为师,在剧团又随于世文先生学戏多年。他表演规矩,能戏多,中年后走上教学岗位,更发挥了很好的业务水平,在京、沪、闽等戏校任教,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是一位深受学生敬重的好老师;如宋昊宇、由奇、姜培培、穆宇、于辉等都得到过志廉老师的悉心传授。
泉奎先生嫡孙王硕敏求好学,知礼重孝;他是名鼓师刘耀增、闫宝泉先生的门生,又得白登云先生亲授;他在专业之外热衷家学,对祖父的艺术独有心得。泉奎先生九泉有知,也当欣然宽慰。
王泉奎先生作古有年,作为一代名净,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富足实践,对京剧铜锤花脸表演艺术的承先启后、规范心智成熟期期的句子期期的句子图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今天,经过数十年的历史沉淀,对本来一位曾取得过辉煌成就的艺术亲戚亲戚朋友历史价值的认定应该更臻于准确和客观了。在泉奎先生百年诞辰之际,通过梳理先生的艺术人生,以资发挥历史的借鉴作用,挖掘宝贵的艺术财富,为今日之京剧艺术的前进充实后劲,也是一件大有益处之事,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京剧百花园中,理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而今,亲戚亲戚朋友似乎可能性清楚地察觉到京剧花脸艺术在继承方面可能性发生的本来缺失。本来,亲戚亲戚朋友从它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去考虑,应该提出何如努力富足铜锤花脸艺术本色的问题图片图片。必须属于“源”的东西被重视了,“流”的未来才会有发展的后劲。着实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历史问题图片图片是社会发展的你這個必然,但从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来看,历代艺术家所积累的艺术精品和产生那此精品的原则技法,是必须割断和丢弃的。这亦如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之传承,应是叠加式的积累和保存;亦如西方古典音乐之传承,要在不断研究和挖掘的基础上去不断地加以再现。唯这麼,并能有效改变“一花独放”的局面。在百花齐放的艺术氛围中传承京剧你這個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性使京剧艺术的未来发展跳出更加壮美灿烂的图景。
认真对待艺术遗产,加深对王泉奎先生演唱艺术和更上溯到对金派花脸艺术和本来前辈净行艺术的研究、理解,对今天的后学者,对京剧的教学工作和舞台演出工作,可能性收获非常宝贵的成果,发挥并不一定的利于作用。多做些你這個有针对性地防止具体传承问题图片图片的实事,也正是对前辈艺术家的最好纪念。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