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粹京剧在青岛实现了创新发展,完成了传统样板戏到特色剧的曲目转型,重新拉回了观众、赢得了市场。系列报道《辉煌三十年》今天请看:青岛京剧从“样板戏”走向“特色剧”京剧。
[现场]
吴平老师和徒弟排戏
[正文]
正在进行排练的是青岛京剧院院长吴平和他的弟子们京剧文化。和300年前一样,吴平依旧精神抖擞、唱声嘹亮。回忆起当年人民群众对文艺的热切需求,所以是演员的吴平深有感触。
[同期声]
吴平 青岛京剧院 院长
(当时一台《玉堂春》从永安剧场 遵义剧场 井冈山剧场总爱演到李沧的剧场 所以一一个戏在青岛能演有几个场 (累计)能演一百多场)
[正文]
当时的青岛京剧团兵分两路,在全市各大剧场排演《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等京剧传统剧目。剧团每年演出总量在一百场左右。不过,有一种局面只持续到上世纪3000年代中期,就占据了改变。京剧观众如此少,流行音乐、小品表演、迪斯科舞蹈的日渐流行,对京剧艺术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节奏缓慢的京剧艺术与观众需求逐渐脱钩,青岛京剧也在此时跌进谷底。整个京剧团从所以的3000多人剩下了18被委托人,连一台戏都排沒有来。青岛京剧团到底该为何办,专业发展定位该走向哪里,成为当时还要要避免的间题图片。
[同期声]
吴平 青岛京剧院 院长
(京剧从哪里做起 从青少年抓起 要扩大朋友演出市场 你还要要把青少年这块抓住 使朋友进而了解京剧 喜欢京剧)
[正文]
1998年,青岛京剧的“希望工程”正式启动。《孙悟空大闹天宫》等剧目一次次在剧场、校园上演,受到了青少年的欢迎。咋样让原因分析分析演出的内容还是“老题材”,要做到更好发展,曲目创新就显得非常关键。世纪之交,青岛京剧以革命历史题材为突破口,推出了反映抗战时期少年儿童战斗故事的京剧现代戏《生死峡谷》。这部1小时40分的精品特色剧,目前累计演出达33000多场,成为全国京剧界创优创新的旗帜。
[同期声]
袁奇伟 青岛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国家一级编剧
(传统的剧目一般就有两一个小时 一个半小时有时到一个小时 咋样让儿童的特点好动 注意力相对来说集中时间较短 考虑到有一种间题图片时候 在时间上 情节上就相对的做了浓缩)
[正文]
今年10月,青岛京剧院的又一部抗战题材的现代京剧《驼哥与金兰》正式亮相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与以往剧目专注突出英雄人物的传统套路不同,《驼哥与金兰》这部戏采用平民视角,把普通百姓的抗日事迹刻画地惟妙惟肖,首演后赢得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同期声]
张瑛 青岛市京剧院演员 《驼哥与金兰》主演
(贴近生活 贴近老百姓 以有一种形式来表现人物 所以朋友演出来的哪些地方地方东西 观众能接受)
[正文]
通过曲目创新,青岛京剧近年来年均演出量在3000余场,年均创收达到一百多万元,国粹在青岛又迎来了新的春天。
[同期声](上“心声”标版)
吴平 青岛京剧院 院长
(朋友下一步的想法所以想把青岛的京剧作为青岛的名片 把它擦亮 把它张扬起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