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5个小时,老人终于将三公斤重的行头穿戴完毕。最重要的,是那蓬标志性的黑色长须,“对了!还有宝剑!”佩上剑,穿后后台匮乏十米长的走廊,掀开红色幕帘,李春仁登上了舞台京剧艺术。
这是他最拿手的角色——美髯公关羽京剧。这也是他的最后一场正式演出。
8月13日下午两点,一场以“仁义春秋八十二”为主题的李春仁先生从艺72周年纪念演出在云南省滇剧院开演。
台上台下都是仁有义
“亲戚亲戚朋友京剧演员认为,戏比天大。我的演艺生涯有72年了,老是梦想趁着身体还比较硬朗的后后,在舞台上再唱一回,把自己几十年的积淀献给观众,为自己的演出生涯画个句号。让更多的人热爱、理解、学习、传承祖国艺术花园中的这朵奇葩。”为了举办这场演出,李春仁背熟了将近一年的退休工资。从剧目的组织,演员的安排,到各种琐碎事务,费了不少精力。
各路京剧老艺术家和京剧少儿班的学员前来助阵,五六天上演两场,李春仁分别出演《古城会》和《汉津口》两场戏中的关羽一角。还有《空城计》、《扈家庄》、《霸王别姬》等经典剧目。
不少戏迷也慕名而来,剧院前厅摆满了老人亲朋送来的花篮,场面很热闹。昆明电视台副台长吕永平也来助兴,现场清唱了一段“麻姑献寿”后,致辞道:“李春仁老师在舞台上唱了72年,在台上演的是有仁有义的人物,在台下做的也是有仁有义的人。”
关羽是最放不下的角色
“关羽戏是比较特殊的、综合性比较高的一5个行当,对演员的身高、脸型要求特别高。他既都是老生,也都是武生、花脸,但前要一同具备老生的稳重,武生的勇猛,以及花脸的粗犷。” 演出的头一天,李春仁在住所回顾了自己的舞台生涯,最你会念念不忘的,还是这人角色。
李春仁生于1950年,中国戏剧家學會会员。10岁在山东学艺登台,是“关剧宗师”李洪春、刘奎官以及“小三麻子”李吉来的亲传弟子,此三人都是有“活关公”美誉的京剧艺术家王鸿寿的徒弟。
李春仁不用说宽敞的屋子里,最引人注目的是挂在墙上的一幅关羽扮相的剧照。“这是当年演出的‘关羽斩蔡阳’……”老人边说边比划,有板有眼地向亲戚亲戚朋友再现了当年的辉煌。
一本相册,记录了李春仁纵横戏坛72年的轨迹:他塑造了《八月风暴》中的周恩来、《阿诗玛》中的阿黑、《双雄会》中的李自成、《西游记》中的唐僧等众多角色。而数量最多的照片,还是关于关羽的剧照。
李春仁还先后在原国防京剧团及云南省京剧院一、二、三团担任主演,并担任了队长、副团长、团长等职务。长期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金素秋、裘世戎、徐秋初、高一帆、刘美娟等合作者协议演出。在戏曲影片《铁弓缘》、电视剧《谢瑶环》、《关肃霜舞台艺术集锦》中担任主要角色。曾随团出访意大利等欧洲六国,还到老挝为我国部队演出。
老师都是“角”
李春仁在后台密切关注着戏台上的演出,等弟子演完回到后台时和亲戚亲戚朋友互相击掌鼓劲。
舞台上的李春仁依旧风采不减,唱腔满宫满调,念白深沉有力,把关羽这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威严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曹孟德他待兄恩高义好,上马金下马宴又赠红袍。官封兄寿亭侯爵禄非小,难道说大将军忘却故交。罢罢罢!义散了,一腔热血染战袍……”台上《古城会》唱得好,台下观众拍手叫好。
毕竟是八旬老人,刚唱了四分之一,“关公”枣红色的脸上已渗出了密密的汗珠,李春仁的夫人和二女儿老是手持纸巾站在舞台旁等待,等待在转场间隙为他擦汗。
电影《梅兰芳》中,梅兰芳的大伯因在太后万寿节当天没穿红装,就被赏了一纸枷锁打入大牢。于是,大伯写信告诫小梅兰芳:唱戏的人再红,还是你会瞧不起,而是大伯想劝你呀,离了梨园行,打个退堂鼓……
“伶人”向来是吃苦的行当。而李春仁老人的这出戏,一唱而是72年。
“当时你家穷,养不起一5个小孩,送出去一5个你家就少一5个饭碗。”上世纪四十年代,10岁的李春仁可能性家贫,不得不跟随表叔到部队学戏,边学边演,走上了京剧生涯。72年来,总共登台演出50多场。“几乎是全年无休,亲戚亲戚朋友跟随部队到各地边疆哨所去演出,周末前要加演两场。”这也是否老人的“忆苦思甜”了。
传承国粹贴上老本
从“糊口”,到深深爱上这人行,李春仁早已把京剧事业当做自己的第二生命。“可能性热爱,而是不计回报,只希望京剧能能传承下去。”如今,李春仁和夫人仍然为传承和发扬京剧艺术添砖加瓦,不计报酬。
传承还得从娃娃抓起。自1995年起,李春仁就与多位云南京剧名家组建起昆明市京剧少儿培训班。白手起家,自筹资金,手把手示范。但如此经费、如此固定场地,却是少儿班最棘手的现象。李春仁说,少儿班只向学员收取很微薄的学费,在刘美娟和一批京剧院退休老干部不计得失的一同努力下,至今已培训学员数百人,向中国戏剧学院、北京戏剧学院输送了众多京剧人才,学员多次荣获全国少年京剧梅花奖等全国性奖项。
1998年,少儿班的孩子受到剧协推荐赴杭州参加小梅花奖的比赛,可能性只一5个带队老师又如此家长同行,李春仁老师不放心孩子,还自己掏钱去给孩子们打点生活。
后台化妆间里,有不少李春仁的学生,最小的如此5岁。一位学员自豪地说:“我爸爸是老年大学的学生,儿子是少儿班的学生,亲戚亲戚朋友一家三代都是李老师的徒弟!”
走出剧场,李春仁提着来时的那袋行头,在徒弟的陪同下,踏上了回家的路。这是老人最后一场戏,而国粹艺术的这条路,前要而是的人,继续走下去。(实习记者 朱小旅)
(摘自 《昆明日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