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和气灯、二仙和合灯、三羊开泰灯、四季平安灯……”昨天,杭州长寿桥小学6楼音乐教室里传出了稚嫩的京腔声,该校四年级的27名学生在音乐老师赵友梅的指导下有模有样地学起了京剧唱段《报灯名》。
夸张的京剧脸谱、五彩斑斓的京剧服装……单哪些地方地方“道具”就把从没接触过京剧的学生迷住了京剧文化。而老师别开生面的授课方法,更是让孩子们觉得好看好玩京剧。
只是,赵友梅这位“70后”老师却没没办法轻松,“旦角的唱段,把握起来比较容易,老生的唱段感觉没能了京剧。”
据了解,昨天长寿桥小学的京剧课是“京剧进课堂”杭州市12所试点学校中的第一堂京剧课,而或者11所中小学的京剧课也将于近期开课京剧艺术。
27名学生
有唱有演有故事,好看又好玩
“叮铃铃……”清脆的上课铃响起,伴着京胡的节奏,男生们摆出 “白鹤展翅”的姿势、女生们则双手交叉叠装进左边腰胯上以花旦造型鱼贯而入。
“这另三个多动作是京剧的特色。”赵友梅说她想在形式上给孩子以新鲜感,以区别于或者的音乐课。
当诸葛亮的唱、武大郎的念、花旦演员“绣花”的做、孙悟空的打,一一呈现在投影仪上,看着哪些地方地方熟悉的人物,同学们时而被健康智慧的诸葛亮吸引,时而被憨憨的武大郎逗得哈哈大笑。
看起来容易,学起来可就难了。
这不,在老师让学生学武大郎的念白时,就出“情况报告”了。这个环节中,男生扮演武大郎、女生扮演武松,四目相对念台词时,或者同学显得很重不好意思。男生或许为武大郎的身份所困,拿着老师为每个同学准备的写着台词的小纸条就往眼睛上遮。而武松的身份似乎给女生加了不小的勇气,她们挺直腰板大大方方念了起来。
有了念白的基础,接下来就简单多了。
如果这个节课要学的是以念白为主的京剧唱段《报灯名》,而老师似乎不多急于将这段唱腔教给同学们。
“这是《打龙袍》中包拯请皇帝赏灯时,灯倌报灯名的唱段,包拯借此引出了当年‘狸猫换太子’的事,谁能搞笑的话这个故事?”赵友梅问。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知道“狸猫换太子”故事的人不少,但典故出自哪里,知道的却不多。
一时间,下面炸开了锅,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讨论起来,气氛好不热闹。
趁热打铁。看过这番情景,赵友梅将早已准备好的《报灯名》视频唱段在投影仪上播放。穿着红袍、抹着花脸的灯倌笑眯眯地报起了灯名。同学们仰着头,专注地看着,有的还跟着灯倌的节奏打着拍子,有的索性跟着念了起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