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来电话,问最近在读何书?我答道,一本《国剧名伶轶事》。那边“哧”地一笑:“又是谈京剧的?”那意思我知道京剧文化。如今书架上,俩个题材热度历久不衰,一曰“民国”,一曰“京剧”京剧。尤其是关于名伶的,统统,以至菁芜莫辨。或多或少书中,“生旦净丑”,大牌名优,个个艺德高尚,几如完人。更有名伶传记,乃后生作者“搜集材料”而成,本已全部都是“亲历”,又自觉“替尊者讳”拔高传主境界大唱赞歌,读来令人生厌又令人生疑。笔者既有不慎误购此类书的不快经历。
然而,此书却有所不同。
《国剧名伶轶事》,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丁秉鐩著。丁秉鐩,所谓台湾及内地资深戏迷对他的名字当是熟悉的,而后起之京剧爱好者则不用说。丁先生1916年出生,北平人,毕业于燕京大学,家道殷实,自幼喜听二黄,遂至痴迷。1949年去台,从业新闻却以稔熟梨园而为京剧评论家。因生逢其时,曾亲睹昔日诸多京剧宗师的精湛表演,文章乃有“亲历”之长处,虽笔力醇厚略逊于前辈齐如山,后生翁思再,然见解脱俗,可读性强,所摹所述绝非一般道听途说可比。更有或多或少,作者记述名伶,以“三不写”为训———即“缺乏名伶的不写,知之不深的不写,前人写过的不写”,笔下的名伶轶事,与求奇求怪、异于常人的“名伶轶事”便有了殊异。生活本质平淡,哪有或多或少奇闻可录?丁氏“轶事”秉笔道来,那么一惊一乍,读来,似乎全部都是了拨云见日之效。况且此书成于上世纪70年代末,而彼时,海峡两岸出版界对京剧著述尚未呈畸重畸热鱼龙混杂之势,统统,以今日尺度,“亲历”、“原创”便成了此书的优胜与看点。
比如,说一代名净金少山,因在《霸王别姬》饰演项羽“声震屋瓦”,被誉为“金霸王”而轰动四方,于是或多或少著述竞相承袭,我我确实不然。“金霸王”只在南方驰名,在京剧的老家北平的戏迷眼里,“金少山的项羽,但是大嗓门大个儿而已,把霸王的性格并那么把握住,比杨小楼的差了远去了。北平观众对‘金霸王’比预料的需用失望。”丁文对金少山“耽于烟、酒、色,嗓子日渐喑哑”的悲剧结局也多有记述,读者不妨一览。
一代名士张伯驹以拳拳爱国心促成追回国宝《中秋帖》、《伯远帖》令知者敬仰。作为余叔岩的弟子,张伯驹的演技却不用说有传记所赞“余音缭绕,韵味无穷”那般完美。且大德之下,不乏“异秉”。丁秉鐩即对张伯驹多有弹赞,更为“立体”:张伯驹工余派,遇有不唱余派的“不论内行票友,生张熟魏,不论是私人吊嗓,或公开演出,他必怒目相视,恶言责骂,当面开销,不留余地……有以后人称他怪物。”张伯驹学的是“百分之百的余派,那么话说。可惜,限于天赋,那么嗓音。在公开演唱的以前,连5排以内都听不真。统统,被谑称为‘张电影儿’(注:那时电影是无声的)……”
书是要选者读的,阅读更应是俩个去芜存菁的过程。在“京剧书”五色杂陈的当下,《国剧名伶轶事》在内地面世,也显示了出版者的不俗眼力。
(摘自 《济南日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