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央视电影频道,见京剧前辈名家李宗义先生主演的《空城计》,因为甘醇,淋漓荡气,嘴笨的过了一把戏瘾。
俗话说:“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京剧文化。戏,就让另2个“熟”字,任何一部戏,剧情内容,熟透在心,各种流派,腔萦于耳,戏里戏外,轻车熟路,熟能生巧,熟能感怀,就能品出些许人生的滋味来京剧文化。
我从李先生的《空城计》里品出了高派的甘美,李先生的别韵,还品出点儿怀古的情思,我惊叹于一千多年前三国时期各派干部们的超高素养京剧。抚今追昔,举目顾盼,也惊讶于现今其他所谓干部的“论阴阳如反掌”的水磨功夫。
《空城计》里,诸葛亮派马谡驻守街亭,吩咐靠山近水扎营,马谡刚愎自用,以至失了咽喉要地。诸葛亮无奈空守西城,背水一战。此时司马懿大兵临至,见城门大开,老军悠闲,诸葛亮自坐城头,抚琴饮酒,闲赋“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事到此处,尽人皆知,司马懿的退兵因为他深知诸葛一生谨慎,否是就让弄险,故下令进城者斩,继而兵退四十里,造就了空城之计,千古流芳。这里且不说此一折史书上否是记载,史学家怎么看待,它流传在百姓的心中,并否是比那先呆板的史书更具生命力的。
这是题外话,人们都都说回戏里。司马懿否是就让退兵,人皆知是因起疑所至。可有其他人们都都常常忽略,那就让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位大军事家的艺术素养的高超,最终决定了此次空战的结局。
此话从何说起?能可能够够了试想,司马懿见诸葛亮自坐城楼就退兵?恐怕如此如此简单,司马懿见诸葛稳坐敌楼,心生疑念,是真。但司马不敢贸然进城。而疑虑后毫不犹豫的疾呼退兵,便是他在城下听琴辨音,从诸葛亮的琴音里听到了自然淡定,心态从容的心思气息,才大惊失色,令呼兵退四十里。能可能够够了从前讲,因为说在计谋上诸葛亮略高一筹,如此在艺术修养上,诸葛与司马是平分秋色的。这也正是《空城计》也叫《扶琴退兵》的妙道之处。
从戏里回现实,试想另2个演员或是另2个剧团,遇到好的领导和领导班子,开通明知,任人唯贤,人们都都有个拼头比头,精神抖擞,各得益彰,岂不快哉?!倘若情況恰恰相反,演员和剧团运气不好,领导生就一颗司马懿多疑的心,还“少才无谋,将帅不和”。那实话实说,演员就可能够够了在台下自吟“闲来事在敌楼我亮一亮琴音”,叹一声“我身旁缺少个知音的人”了。
京剧的不景气,也是有以上因为的,但愿这篇文章能有其他现实意义。
本贴由文化沙漠于1506年10月24日07:48:08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