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晚,由青海省戏剧艺术剧院和浙江省京剧团联合编创的现代少儿京剧《藏羚羊》在青海首演。奇怪的是,现场却有并不是不同的“表情”——边是观众热烈的掌声和惊叹,而另一边却是编创人员遗憾的叹息声京剧。
20日晚,青海人民剧院座无虚席,在观众的期待中,一群惹人喜爱、咩咩叫的“藏羚羊”登台亮相,演员们时而翻腾、时而跳跃和京味十足的唱腔,让观众啧啧赞叹的同去,也将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亲戚当当当我们京剧艺术。
然而,就在观众的一片惊喜中,编创人员和演员们却发出了无奈的叹息声。
原本,在《藏羚羊》编创过程中,根据青海和浙江两地剧场的不同特点,《藏羚羊》最终编排了有五个多剧场版本。有五个多是“大剧院”版,规模、阵容强大;原本是“青海”版,规模、阵容小,相对简易有些。
导演翁国生介绍,“大剧院”版是针对浙江等外地有些大剧院而编创的。7月31日晚,在杭州演出时,全剧共有六七十名演员同去登台,舞台上动用了80个电脑灯、20台吹雪机,场面宏大,所用的道具,时要18辆大卡车装载。
翁国生说,青海仅有的三大剧院中,只能青海人民剧院适合演出。但将会人民剧院设施相当落后,条件非常简陋,“大剧院”版的大多数道具,更是无法得到使用。否则,剧组根据青海的剧场条件,编创了简易的“青海”版。
省戏剧艺术剧院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这次演出的舞台添加乐池,景深只能11米左右,只能外地大剧院的一半;舞台上也只能2五个电脑灯、5台吹雪机,其中10个电脑灯还是从兰州租来的。另外,与外地旋转式的舞台相比较,在原本狭小的舞台演出,总体效果不及在浙江演出时的一半。
不少演员说,难能可贵演出效果相比有些逊色,但舞台、灯光等都展现出了应有的创意效果。在外地演出时,将启用“大剧院”版,《藏羚羊》的魅力还会征服观众。
记者手记:
浙江省,拥有一流的剧院,用现代手法,将《藏羚羊》的高原特色、童话与奥运元素等,一一展现;但当《藏羚羊》从东“跨”到青海时,原本在家乡应当更加出彩的“藏羚羊”,舞台的局限使之逊色不少。这是青海文化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的一面,咋样出理,还需政府、文化部门、社会各方的同去努力。(张志忠)
(摘自 《西海都市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