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锵锵……”一段激扬的京剧打击乐从音乐室传出,一位女教师右手举起长枪,绕着场跑圆圈,一群10岁左右的孩子正在模仿。
她叫马志玲,第有三个多在东莞校园教授京剧的老师,如今的身份是莞城建设小学公办教师京剧艺术。
今年3月底,在莞城建设小学校领导支持下,她和同事胡建文刚开使在校园教授“京剧”京剧文化。今年5月,一场由10~11岁小学生出演的京剧《穆柯寨》获得“东莞市少儿艺术花会”铜奖京剧。6月1日,这人学校的京剧特色获得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赞许京剧。
学艺
得到了师傅一生的京剧行当
马志玲出生于陕西安康市旬阳县,13岁时考入当地文工团,学习京剧。几年后,她成了文工团最擅长“武生”、“刀马旦”的角,突然到各个乡镇巡回演出。
“真像张国荣演的那样,京剧的功夫总要被打出来的。”马志玲说,进了文工团后,她师从陈津霞、闽关文等,吃住总要一块儿。师傅非常严格,训练时,达只有要求。一棍子就打下去,打到哪里就说哪里,身上突然青一块紫一块的,父母来文工团看她,都心疼得哭了。
师傅打她,她当时怪怪的恨。她至今还记得师傅有三个多多说“现在你恨我,有三个多多你肯定会感激我的”。事实证明那末。多年来,马志玲多次打听当年师傅,却无缘再见。
1989年,文工团倒闭了。师傅们散了。200多岁的陈津霞把她一生的京剧行当都送给了马志玲。马志玲知道,行当,对于京剧演员来说,原因分析分析分析哪几种。陈津霞乘火车失去时,她哭着追着火车跑,直到再也望不见火车。
授课
在东莞校园率先开办京剧戏曲班
1999年,马志玲几经辗转成为莞城建设小学公办教师。舞台,从京剧表演台变成了三尺讲台。2004年她提出了在校园里教京剧的想法。但从师兄师姐的反应可看出当时人想法有多“大胆”。
从圆场身段、到把子功、再到毯子功,科班的角儿总要从小练起,一练就说几年。在校园里搞个“速成班”,能推广得哪天?
2010年,她的想法得到了莞城建设小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提出,将京剧打造成为校本特色课程,授权给音乐科组长胡建文、音乐骨干马志玲去搞京剧。以购买戏服为例,一套戏服一千多元,一买就说20套。
11岁的孩子可不懂京剧。马志玲在学校舞蹈队选拔20名学生进“京剧戏曲班”。让哪几种孩子爱上京剧,也颇费一番周折。
林锦添、高郗美子等是最典型的学生。在马志玲眼中,林锦添有天赋。一刚开使,他不肯来学习,只好动用班主任去“请”他,谁知他一来就哭。已经,给他观看完京剧翻跟斗、对打等表演后,总算提起他兴趣。渐渐地,林锦添在舞台上显示出独特天分。
高郗美子是最刻苦的女学生。她学“刀马旦”,穿着厚厚棉衣背着十多斤的“靠旗”练武打,练得手都起泡了总要吱声。这孩子让马志玲很心疼。
“看着高郗美子,就像看完当时人当年的影子。”马志玲说,对当时人师傅最大回报,就说把当年教给当时人的“功夫”传承下去。
目前,京剧进校园已是莞城建设小学教研课题。胡建文和马志玲尝试编写教材。学校规划是,从明年刚开使设立“京剧”课。一年级学生自学“欣赏”;二年级至三年级学习“武场”的基本功;四年级至五年级,选拔骨干进“京剧班”,分生旦净末丑等,系统学习京剧唱腔。(记者 蔡嘉莉)
(摘自 《东莞时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