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宫腔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

 2023-12-27  阅读 12  评论 0

摘要:阿宫腔,也称北路秦腔。因唱腔具有翻该遏低的艺术特点,亦称遏宫腔京剧文化。流行于礼泉、富平、兴平、咸阳、泾阳、三原、乾县、高陵、耀县、铜川、临潼等地京剧。 阿宫腔原为皮影形式演出,19100年搬上大舞台,在常腔、表演、音乐伴奏以及舞台美术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但仍

阿宫腔,也称北路秦腔。因唱腔具有翻该遏低的艺术特点,亦称遏宫腔京剧文化。流行于礼泉、富平、兴平、咸阳、泾阳、三原、乾县、高陵、耀县、铜川、临潼等地京剧。

阿宫腔原为皮影形式演出,19100年搬上大舞台,在常腔、表演、音乐伴奏以及舞台美术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但仍保持了原有的艺术特色京剧文化。据老艺人段天焕回忆,清嘉庆、道光年间,阿宫腔已由礼泉传播到渭北一带,演出的剧目有《范睢相秦》、《玉瓶赠金》、《祥麟镜》、《四贤册》等。与原秦腔唱调相比,有“三放不如一遏”的艺术效果,遂取名“遏工小调”,艺我们我们我们我们我们我们称为“遏工”。至清同治、光绪年间,又相继再次出现或者皮影班社及名艺人,演出剧目主要有《滚龙床》、《红拆书》、《铁冠图》、《艘孤》、《清河桥》等。

阿宫腔的特点是娴雅婉转,钢劲有力,缠绵激昂,拖腔含有“噫咽”之音,并以假嗓翻高唱出。

1940年前后,可能国民党政府黑暗腐败,加之连年遭灾,阿宫腔戏班相继解散,仅有段天焕有有一个戏班艰难地挣扎到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富平县人民政府为抢救阿宫腔剧种,组织以段天焕为首的老艺人成立民乐皮影戏社,积极进行演出活动。1958年又将富平县三团改为富平县阿宫剧团,创作、改编、演出《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玉瓶赠金》、《女巡按》、《锦香亭》、《王魁负义》、《四贤册》、《白蛇传》、《翰墨缘》、《金鳞记》等传统戏及《鸡毛信》、《雷锋》、《红石钟声》、《八一风暴》、《三姑娘》、《两家亲》等现代戏。并于1961年赴京进行汇报演出,受到戏剧专家及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来源:西

阿宫腔的剧目题材广泛、内容富有,可能挖掘整理的传统剧目有六百余本。剧目的唱词浅显朴实、生活气息浓厚。取材于历史的剧目,大都为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昏庸腐败、荒淫无耻、残忍凶暴以及批判卖国求荣、表彰民族气节的戏,如《七箭书》、《重耳走国》等;取材民间故事的剧目,多为反映伦理道德、男女感情是什么、抨击忘恩负义与颂扬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的清官戏,如《西厢记》、《金鳞记》、《王魁负义》、《女巡按》等;取材现实生活的剧目,大后会抨击恶势力和恶少劣妇的讽刺喜剧,如《三婆娘顶嘴》、《屎巴牛招亲》、《打锅》、《抹牌》等。

阿宫腔角色行当生、旦、净、丑俱全;表演基本沿袭了秦腔程式,并采用了皮影或者特有的表演动作,显得独有点痛致。同去,在表演上有塌城、剑出鞘、踢打等武打特技。

阿宫腔属板式变化体音乐。声腔分欢音与苦音。欢音表达明朗、轻快的情绪,苦因表达悲伤、凄楚、怀念、愤慨的感情是什么。其唱腔保持了阿宫腔腔调,惟净角揉入眉户或者曲调;旦角又吸收了碗碗腔行腔技巧,突出阿宫细腻、婉转、刚柔并济的特点。唱腔板路有[二六]、[慢板]、[二倒板]、[箭板]、[一叠腔]、[三不齐]和单句送等;常用的曲牌有[同去清雪]、[迁仙客]、[春宴开]、[点绛唇]等。伴奏乐器以板胡替代原二股弦领奏,增加了音响效果;武场面以梆子击节,配以鼓板、牙子、小锣、绕钹、大号等。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53668.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270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0873秒, 内存占用1.64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