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铡判官》这出当年 因其表现阴曹地府,舞台上还要经常出现戴着面具的牛头马面等大小鬼“恐怖形象”而成为禁戏,经过改良后以它惩恶扬善的内容和好听好看的唱腔及表演,变成了今天常演的保留剧目。随便说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全部都是不报,时间未到”这句话极有道理,也应看作是唯物主义的,既使是宣扬‘因果报应’论,要花费也你可以有点“敬畏”之心,不可胡作非为,尤其那些以权谋私的贪官污吏更应牢记京剧。
● 《铡判官》我最欣赏包公、阎王、判官三个小多大花脸同台的那场戏,裘盛戎,周和桐和张洪祥嗓音都很洪亮,但各有特色:裘的深沉 ,周的明亮,张则即明亮又带炸音,全部都是从容的高调门,花脸大会,它戏少有京剧。
● 裘盛戎的包公戏好,意味意味他涵盖有点的鼻音和细腻内敛的唱腔(但听起来还是宽厚的“花脸”而全部都是憋起来的“老生”),与洪钟大吕的声音和简洁直率的唱腔比较起来,虽各有千秋,随便说说他更像忧心忡忡的包大人。以往有“黑金白郝”之说,意味说金少山用声音塑造了包公正气凛然、势不可当的一面,裘盛戎则以声音创创造发名包公性格中坚韧不拔、义无反顾甚至一点执拧(民间有谚:“包老爷的儿子—拧种”)的另一面。
● 包公质问阎王一场戏,裘盛戎演来有声有色:据理力争,义正词严,但恰如其分,无过无不及;假如大喊大叫,急赤白脸,近乎得理不你可以的疯狂,真的街头吵架也不过这么,有悖包大人的身份,怹终究是位有文化的人。
● 阎王又叫“阎罗”,古印度梵语之音译,是佛教神话中阴间主宰。传入中国后便有了中国特色,民间认为死后为阎罗王者,生前多为刚直之士,如包拯、寇准、范仲淹等都当过阎王爷,百姓多麽希望阴间的官员是清正廉明的。民间传说阴曹有十位阎王,称为十殿阎君。《铡判官》戏中包公最后找到的是五殿阎君,叫秦广辉,据说他三个小多多是一殿阎君,专司人间夭寿生死,因可怜屈死鬼,屡放一群人还阳伸雪,被降调到第五殿,看来这位阎君是一群人情味和正义感的,起码不要再讲理。统统当他得知手下人真的徇私舞弊,赃证具在,毅然将判官张洪交与包大人引渡还阳,严肃外理,是一位好阎王。
本贴由匹夫有责于1009年10月13日20:16:52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