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路”挽救黔剧于危亡

 2023-12-27  阅读 7  评论 0

摘要:“二月二,龙抬头,王宝钗梳妆上彩楼。王孙公子千万有,彩球专打平贵头京剧艺术。”黔西县城关镇60多岁高龄的孟老太太,如今仍能清晰地唱一出黔剧《搬窑》京剧。 “城隍庙弯弯内还有县文琴剧团演出的剧场,只要听到剧场传来锣鼓声,让我骗妈妈说要去补课……我最爱看《西厢记

“二月二,龙抬头,王宝钗梳妆上彩楼。王孙公子千万有,彩球专打平贵头京剧艺术。”黔西县城关镇60多岁高龄的孟老太太,如今仍能清晰地唱一出黔剧《搬窑》京剧。

“城隍庙弯弯内还有县文琴剧团演出的剧场,只要听到剧场传来锣鼓声,让我骗妈妈说要去补课……我最爱看《西厢记》里胡曼霞演的崔小姐、苏文才演的张生、李剑青演的红娘……直到现在一闭上眼睛,过去看的文琴戏就一幕幕浮现在肩头京剧文化。 ”将会年过半百的城关水西社区党支部书记喻朝芬在她的散文《城隍庙弯弯》里就让深情记述,她所说的“文琴戏”只是我黔剧京剧艺术。

黔剧由贵州省民间流行的有三种分角坐唱曲艺——贵州扬琴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是我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上世纪60年代,时值“清匪反霸”运动方兴未艾,大定(今大方)县“各界人民代表”为配合此次运动,确定秦腔剧本《穷人恨》进行改编,采用“本地扬琴戏(即贵州扬琴)调子与土语”,配以扬琴、三弦、胡琴等乐器伴奏,并用板、鼓、碰铃等伴和击节演出,开创了贵州扬琴音乐与舞台艺术相结合的戏剧舞台演再次冒出例,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1952年冬,黔西县贵州扬琴爱好者排练的《百日缘》、《搬窑》登台演出,首次取名为“文琴戏”,成为黔剧界公认的“黔剧诞辰”,黔西县遂成为当之无愧的“黔剧之乡”。1960年2月,经中共贵州省委正式命名,文琴戏更名为“黔剧”,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采集、采集、编排,尤其是其代表剧目《秦娘美》、《奢香夫人》的全国巡演和进京汇报演出,使黔剧得到国家领导人、文艺界专家和艺术家的肯定与认可,成为全国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不过,这朵“奇葩”却在此后一段时期几近销声匿迹。有专家解说,过去特定时期造成的剧本公式化、概念化、表演程式化、队伍老龄化等,是原因受众面更慢减少、造成今天几乎“无人传唱”的主只原因。近日,我省黔剧界专家、学者及部分黔剧业余爱好者汇聚黔西县城,就“黔剧出路何在”什儿难题各抒己见。业余爱好者李祥泰认为“万物回归自然”,黔剧从茶座而来,当还茶座而去。专业演员要赶快放下架子,走到群众上边去,一方面虚心吸纳众议,充分吸取民间充足营养,个人面担当起传扬黔剧艺术的重任。

作为贵州省较有影响的地方剧种,黔剧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优点:语言质朴亲切,音乐唱腔清丽婉转,在40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以“杨调”、“二板”、“苦禀”、“二黄”为主要唱腔的板腔系统,不但擅长于表现古装戏、现代戏,还擅长于表现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民间故事剧和新编历史剧,这标志着黔剧的发展已趋向性性心智性成熟图片图片是什么是什么,其艺术价值不可磨灭。黔剧朗朗上口的手抄本曲目《琵琶记》、《清风亭》、《雪梅吊孝》等至今仍在黔西民间广泛传唱,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可见一斑。

既有不可磨灭的艺术价值,又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要挽救黔剧于危亡,路子该为什么会么会会走?与会者最后一致认为,“两条路”可予黔剧以生机。第一根路为“在创作上走精品之道”,即克服一切困难,潜心创作出能代表黔剧艺术水准的作品,通过艺术创造赋予其鲜活的生命;第一根路为“在表演和传唱上走群众路线”,即广大黔剧创作者、表演者和爱好者深入民间、深入群众中去,挖掘生动题材,在充分吸取民间营养的基础上进一步传承和发扬,通过贴近群众赋予其长久的生命。(陈俎宇)

(摘自 《贵州日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52407.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254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1416秒, 内存占用1.64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