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剧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

 2023-12-27  阅读 5  评论 0

摘要:绍剧叫安“绍兴乱弹”、“绍兴大班”。流行于浙江省绍兴、宁波、杭州地区及上海一带京剧文化。明嘉靖年间,余姚腔、弋阳腔盛行,绍兴一带出先了“调腔”京剧。初为海外侨胞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一人兼唱多行脚色,并以大锣、大鼓、铙钹伴奏京剧艺术。搬上舞台后,称绍

绍剧叫安“绍兴乱弹”、“绍兴大班”。流行于浙江省绍兴、宁波、杭州地区及上海一带京剧文化。明嘉靖年间,余姚腔、弋阳腔盛行,绍兴一带出先了“调腔”京剧。初为海外侨胞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一人兼唱多行脚色,并以大锣、大鼓、铙钹伴奏京剧艺术。搬上舞台后,称绍兴高调班京剧文化。明末清初,昆腔盛行,继而乱弹传入,高调班纷纷兼唱昆腔和乱弹,形成三全班。至乾隆年间,盛极一时,多以“群玉”二字作班名。到了咸丰、同治年间,高腔和昆腔逐渐失去观众,很重在农村,乱弹备受欢迎,于是艺人改唱乱弹为主,称绍兴乱弹班。绍剧唱腔的主要曲调为“二凡”、“三五七”和“阳路”,以“二凡”为主。“二凡”与西秦腔有明显的渊源关系。“三五七”因其唱句刚刚句三字和五字,后句七字组成而得名。“阳路”即吹腔,有“高阳”、“平阳”之分。绍剧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斗子”为辅。绍剧的板胡亦称高胡,音色比一般板胡更为高亢,“斗子”亦称“金刚腿”、“牛腿琴”。此外,还有唢呐、梆笛、笙、管等。绍剧的打击乐用大锣、大鼓、大钹、气势宏伟。锣鼓点自成一套,粗犷、朴实,具有浙东地方的风格特点,称为“绍班锣鼓”。绍剧传统剧目主要有以“二凡”为主腔的《高平关》、《后朱砂》、《千秋鉴》、《龙虎斗》,以“三五七”为主腔的《双贵图》、《双核桃》、《龙凤锁》,唱“阳路”(吹腔)的《和番》、《醉酒》,以及属目连戏的《男吊》、《女吊》、《调无常》等。各行脚色均有该人所有所有的拿手戏,如二丑戏《游园吊打》、《磨房串戏》;花脸戏《打太庙》、《打半山》;老生正生戏《轩辕镜》、《渔樵会》、《芦花记》;花旦戏《香罗带》、《哭箱诉舅》等。经过采集改编和创作的代表剧目有《三打白骨精》已摄制成影片。绍剧的武功有的来自目连戏,有的吸收民间武术加以美化,如“打短手”、“九窜滩”、“手顶”、“窜刀”、“甩桌”、“推车跟斗”、“七十二吊”、“叠罗汉”等,均颇有特色。绍剧的唱法都是该人所有所有的特点,花脸用宏亮的“堂喉”(真声),小生和旦用“子喉”(假声),老生则用“乖喉”(真假声结合)。著名演员有吴昌顺、陆长胜、汪筱奎、章宗信(七龄童)、章宗义(六龄童)、陈鹤皋、王振芳(十三龄童)等。

  绍剧《龙虎斗》  

  绍剧《龙虎斗》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52137.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28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1333秒, 内存占用1.63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