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向阳,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
1940年10月,陈瘦竹应余上沅之邀去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始从事戏剧研究,“偶然性的支配”成了其人生转折的“重大关键”①,而后戏剧研究成为其毕生事业,由此他也成为了戏剧研究领域的另一个人所有。陈瘦竹在戏剧理论、戏剧美学、外国戏剧史研究、中国现代戏剧研究、戏剧批评、戏剧翻译、戏剧创作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京剧。然从学术角度看,其对中国戏剧学研究妙招所作的贡献相当重要京剧文化。
一、泛读群书与专题考辨
陈瘦竹在戏剧理论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是学界公认的事实。陈瘦竹有的是也前会对西方戏剧理论产生兴趣,实乃一偶然之机缘。陈瘦竹到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后,校长余上沅希望其翻译英国亚拉岱斯·尼科尔(Allardyce Nicoll)的《戏剧理论》(The Theory of Drama),且已和重庆商务印书馆谈妥出版。而此书便是把陈瘦竹引入戏剧理论研究殿堂的入场券。陈瘦竹认为“这是一部权威的戏剧理论专著”、也是“最有系统的戏剧理论著作”②。在翻译过程中,他参阅了尼科尔妙招的克拉克(Barrett H. Clark)编译的《欧洲戏剧理论文选》(European Theories of the Drama),通过以书找书之法,阅读范围亦一圈圈往外扩大,加之其正在教授专业课“剧本选读”,便又有意补阅了一定量欧洲名剧。
在阅读群书基础上,陈瘦竹发现了西方不同戏剧理论派别对戏剧本体理解的差异性,在辨析差异性及分析其产生的缘由时,他逐渐形成了当时人的观点。如其对于“戏剧性”(The Dramatic)来龙去脉之研究。其先有《戏剧定律》一文,分析何为“戏剧”?何为“戏剧性”?“戏剧性”何以成为戏剧最为本质的每种?何为布雨纳丹(Ferdinand Bruneti è re)之“戏剧性”?而布雨纳丹又是要怎样融亚里士多德、马修士、黑格尔之见解成一家之言?在此文中,陈瘦竹初步得出布雨纳丹理论要义所在,即“意志之动作,不仅为戏剧的基本每种,且各类戏剧的优劣,亦由此而定。”③然西方理论家对“戏剧性”的探讨暂且止于布雨纳丹的“意志冲突说”,于是其又有《戏剧基于人生关键说》一文来探讨威廉·亚彻的“危机说”,威廉·亚彻公布冲突为完整性戏剧作品所共有社会形态,且反对布雨雷丹的“意志冲突说”,认为“戏剧的本质在于人生中的重大关键”④。陈瘦竹一步步往后追,便又形成《戏剧普遍律》一文,他在文中着重分析了亨利·亚瑟·琼斯(Henry Arthur Jones)要怎样批判威廉·亚彻(William Archer)的理论,要怎样地调和布雨纳丹的“冲突说”及亚彻的“关键说”而得出“戏剧普遍律”,即剧本乃“悬疑与关键的连续,或冲突迫近与冲突剧烈的连续,你你类似连续,在一前后关联的组织从头至尾所包含的其他加速上升的顶点之中,向前进行”⑤。而后陈瘦竹认为“无论亚彻所谓‘危机’或尼科尔所谓‘震惊’,有的是过是冲突所产生的五种局势和情绪,你你类似观点都也能了取代布雷纳丹‘无冲突就无戏剧’的学说。”⑥且正是在梳理清楚“戏剧性”理论后,陈瘦竹初步形成了当时人的戏剧观,即戏剧是“演员在舞台上演给观众看的人生中冲突的故事”,且戏剧无冲突就都也能了成戏,原应戏剧的本质在于“戏剧性”。“戏剧性”是用来区别戏剧和其他文学艺术作品的名词,其为“构成戏剧动作的矛盾、冲突和斗争”,“可不都要演出来给人看的东西”⑦。而你你类似戏剧观又反过来影响了他一生对于戏剧的看法与理解。
显然,陈瘦竹的“戏剧性”研究,为其建构戏剧理论大厦打下了坚实的桩子,于是其在点的基础上以前时候时候时候刚开始展开面上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以前欧洲戏剧理论》一文便梳清了西方戏剧理论发展脉络,从希腊戏剧理论、罗马戏剧理论到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理论,再到古典主义戏剧理论、资产阶级启蒙主义者戏剧理论、浪漫主义戏剧理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戏剧理论,其不仅完整性分析每五种戏剧理论产生的前因后果及其主张,且以作品为例完整性解剖其重要观点,再打上去《象征主义戏剧和现实生活》、《关于当代欧洲“反戏剧”思潮》、《谈荒诞派的衰落及其在我国的影响》三文,就成了一部较为简略但却丰富的“西欧戏剧理论发展简史”。
正原应有纵观西欧戏剧理论发展史之气眼,陈瘦竹反过来进行具体问题报告研究时,便显得游刃有余。《亚里斯多德论悲剧》一文,对亚里士多德做简单的时代背景介绍后,便切入其艺术观——“艺术摹仿自然”的讨论,为解释何为“艺术”、何为“自然”、何为“摹仿”、何为“摹仿自然”等概念时,其引亚氏《气象学》里的“烹饪”说及《诗学》,并参考英国蒲乞尔博士(Samuel Henry Butcher)《亚里斯多德之诗与美术原理》为证说明,又比较其与柏拉图艺术观之不同为佐证;其后,其笔锋一转以前时候时候时候刚开始讨论瓦格纳(Richard Wagner)、亚匹世(Adolphe Appia)及戈登·克雷(Edward Gordon Craig)的“戏剧综合论”,而后指出你你类似观念实出自亚里士多德;时候才正式切题讨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而关于“悲剧”的概念,其就参考了特威宁(Twining)、勃克莱(Theodore Buckley)、蒲乞尔博士、刘开士(F. L. Lucas)的译文,且在讨论的过程中,能随手拈来西方戏剧理论家如戴尼罗、施平格等对其的解释,时候其文不仅十分清楚地解释了何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亦变相地梳理了对亚氏悲剧观的研究及其影响。这时候陈瘦竹多读书的优势和因几十年如一日读书甚勤、思考甚切而获得的潜在根基与功力。
二、中西比较之眼光
从上文的分析,另一个人所有可不都要见出,陈瘦竹是以英语作为其重要的研究治学工具,而对于这门工具的掌握与熟练运用,助于其发掘出其他重要的新材料。且更为重要的是,你你类似治学工具又助于其形成新的研究妙招,即通过中西戏剧比较来建构新的理论体系。陈瘦竹着手翻译《戏剧理论》时,发现其书所论主要为英国戏剧,时候曾设想应该联系中国话剧来举例说明,“直到60年代初,你你类似意念忽又浮现在我脑际,是否可不都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妙招综合外国戏剧与生国戏曲和话剧,建立一5个多新的理论体系。”⑧
陈瘦竹的喜剧理论研究便是其设想的实现,比如《论喜剧中的幽默与机智》、《说嘲弄》这两篇讨论喜剧因素的重要论文。《论喜剧中的幽默与机智》在解释“幽默”与“机智”概念后,指出着实“幽默包含机智,但机智暂且是幽默”,但在“作品中幽默和机智常相结合”。而后以福斯塔夫(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为例详析戏剧中的幽默形象,而《无事生非》的培尼狄克和贝特丽丝便是机智的典型。其后,陈瘦竹又谁能告诉另一个人所有中国戏曲中,同样有的是着这五种因素的趋于稳定,从元曲的《救风尘》、《望江亭》,明传奇的《狮吼记》,到现代戏曲如川剧《评雪辨踪》,再到话剧《一只马蜂》、《西望长安》等作品中亦趋于稳定。然而“嘲弄”(Irony)和“幽默”、“机智”在喜剧中好难截然分开,自19世纪以来欧洲便有其他有关“嘲弄”的专著,陈瘦竹在介绍其研究概况的基础上,联系中国戏剧中的“嘲弄”,把“嘲弄”(Irony)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由此开启了中国喜剧研究的新窗口。
正是在中西戏剧比较之开阔视野下,陈瘦竹开启了中国比较戏剧学的研究。《异曲同工——关于〈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便是其中的一篇力作。陈瘦竹注意到着实汤显祖(1560-1616)生活于明代末年,而莎士比亚(1564-1616)生活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然就时代而论,两人为一起去代人,巧合的是两人又同年逝世,时候“两人有的是诗人和剧作家,另一个人所有对于情感不仅有深刻的理解和热烈的赞美,时候都写过以青年男女情感为主题的剧作”。时候他试图对16世纪末年文坛不朽之作《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与《牡丹亭还魂记》(1598)进行比较研究。
“这两部名剧产生于一5个多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彼此并无文学姻缘和相互影响,好难进行科学的比较研究,时候另一个人所有从两剧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异同之处,还能看出其他个人所有的民族特色和类似的剧作技法。”⑨
另一个人所有说一语道破其妙招,他着力于两者同包含异、异包含同之处。两者趋于稳定的背景相同,且题材都非原创、有来源,此为两者相同之处;两者描写情感的风格虽不同,一热烈奔放,一细致幽怨,然而两人揭示内心奥秘却殊途同归;又因两人所在国家的戏剧演出妙招不同,故而两者戏剧冲突展开的妙招、戏剧社会形态亦不同。
又如曹禺和外国戏剧的关系,突然是曹禺研究的热点问题报告,如李健吾早在1935年便指出曹禺的《雷雨》受到欧里庇得斯与拉辛的启发⑩,而曹禺受易卜生的影响亦是学界不讳言的事实,而后刘绍铭的博士论文《曹禺所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亦主要讨论了曹禺与契诃夫、奥尼尔的关系。然陈瘦竹的《关于曹禺剧作研究的若干问题报告》一文,凭借其对欧洲近代戏剧的谙熟,把曹禺创作思想和艺术形式的变化装进了欧洲近代戏剧发展中考察,其不仅都看了巧凑剧(well-made play)对易卜生的影响,亦指出了巧凑剧、易卜生与《雷雨》的关系,这无疑是他的创新之处;时候,在完整性地分析契诃夫创造的新形式及其剧作的情节、动作、人物和语言特色以前,再来分析曹禺《日出》与《北京人》,可谓是不证自明之法,另一个人所有不仅能清晰见出曹禺从《雷雨》到《北京人》的变化和产生你你类似变化的原应,亦能清楚地都看契诃夫对曹禺风格之影响究竟在何处。
再如郭沫若成名虽早,然郭沫若戏剧研究并未引起学界相应的关注。而陈瘦竹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郭沫若在创作历史悲剧中接受了适合其时代要求和与其创作个性相接近的剧作家——歌德与席勒的影响,于是,《郭沫若的历史悲剧所受歌德与席勒的影响》一文在娓娓道来歌德、席勒在其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与创作以前,详析了郭沫若的历史观、历史剧观与其剧作之关系,由此郭沫若、歌德、席勒三者之间的关系便自然显明明了。
三、在外国文化系统和文学发展中研究外国戏剧
原应陈瘦竹以英语作为其重要的研究工具,通过它能十分便捷地查看英文原始资料,加之1949年后,他在南京大学任教,所讲授的乃为“文学方面各种课程”(11)。时候,在从事戏剧研究时,其亦注意到文学思潮与戏剧思潮之关系,自觉地把戏剧思潮、戏剧问题报告还原到其时的文学思潮与文学变革之中,把其放置于戏剧整体变革之中。
常人论之梅特林克独创的“静的戏剧”(Static Drama)时,一般是力图解释其理论内涵,指出其是五种专写心灵世界的戏剧而已。然陈瘦竹却把“静的戏剧”放置于整个西方戏剧史与近代社会的发展中,他指出“静的戏剧你你类似名词,虽由梅特林克初次提出,时候静默(Silence)在戏剧上的妙用,却是古已有之。”(12)他梳理了从埃斯库罗斯到狄德罗对于“静默”的运用,然其紧接着谁能告诉另一个人所有你你类似“静默”与“静默戏剧”有本质区别,并指出近代戏剧的转向是近代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从根本上排斥内控动作,力图“从人生的下皮突然挖掘到心理的灵魂的世界中去”,“探究到真实(The True)方面”,而不满足等候在现实(The Real)上。一起去,陈瘦竹亦指出,对于梅特林克戏剧观的理解不应只都看“静的戏剧”你你类似面,原应梅特林克42岁时曾对其早年主张进行反思,其承认动作依然是舞台上最崇高的法则及最根本的要求。可见,正是基于你你类似全面的考虑与分析,陈瘦竹对“静默戏剧”的考察十分深刻而具有洞察力,《静的戏剧与动的戏剧》远远超出其时另一个人所有对“静的戏剧”研究的水平。而在论及自然主义戏剧时,陈瘦竹则把它与自然主义思想、自然主义文学思潮联系起来,在分析左拉的自然主义戏剧主张前,先剖析其自然主义小说理论。而在讨论自然主义戏剧理论时,亦与自然主义前的戏剧变革联系起来,指出自然主义戏剧的最大贡献便在于革新了演出妙招,在这点上他又发现自然主义戏剧主张着实是狄德罗理论的引申,这么这般给予自然主义戏剧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又如,在研究雨果《欧那尼》时,陈瘦竹在讨论完何为“法国浪漫运动”以前,再来分析何为雨果的浪漫主义主张——“怪诞”说,时候才再浓彩重墨地全面分析《欧那尼》,从演出到剧作情节、社会形态……那我他不仅说清楚了奇情剧、莎士比亚、古典主义与其之关系,亦想要明白了何以浪漫主义派能凭借《欧那尼》打败古典主义派(13)。而在研究王尔德的喜剧时,陈瘦竹把王尔德置于英国喜剧发展长流中去,在交代王尔德其人、其怪异行为、其趋于稳定年代以及唯美运动始末后,给予研究对象充分的同情与理解,再来分析王尔德美学思想及戏剧创作,那我陈瘦竹不仅对王尔德作品的把握准确到位,且对其戏剧思想的挖掘入木三分。其对莎士比亚、契诃夫、奥尼尔等等的研究,莫不这么,囿于篇幅,不再展开讨论。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之“运用”
在1949年前,陈瘦竹无论是做戏剧理论研究,还是外国戏剧研究,其都立足于戏剧本体,从戏剧五种出发,强调“在剧中求剧识”的重要性,《静的戏剧与动的戏剧》、《自然主义戏剧论》、《新浪漫派剧作家罗斯当》、《戏剧批评家莱辛》等都曾是轰动一时的好文章。然而,人不原应脱离时代而趋于稳定,自1949年后,马克思主义对学界、思想界的影响远甚于前,马克思主义妙招几乎成了各门学科通行的研究妙招。陈瘦竹亦“受到”影响,60年代初,其曾设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妙招综合外国戏剧与生国戏曲和话剧,建立一5个多新的理论体系”。原应此言出自陈瘦竹之文《戏剧理论文集·后记》,原应另一个人所有不假思索,便会真以为他1949年后便是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为其主导妙招。然本文在综观其完整性论文后发现,此言恐怕时候陈瘦竹的“障眼法”而已,他在写于五、六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以前欧洲戏剧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与戏剧》、《左联时期的戏剧》等文中,着实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来讨论其他戏剧问题报告,有有哪些论文的局部也似乎真的烙上了时代的印记,而从其作于八十年代的论文之细微处亦能看出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痕迹。但尽管这么,陈瘦竹并未从整体上扭转其那我的研究思路与治学妙招,这点在老一辈学者中尤属有的是也不。
陈瘦竹翻译《戏剧理论》时,很是欣赏此书,对“其中其他唯心主义观点”亦“赞同”(14)。的确,此书对陈瘦竹影响非同小可,其书大体分为“西欧戏剧理论”、“悲剧”、“喜剧”、“悲喜剧”四块,但前三者是其讨论重点。陈瘦竹的研究亦主要集中在这三块,而其对于中国现代戏剧的研究,可不都要视为其新的扩展。且陈瘦竹研究的主要妙招亦不外乎是采纳了尼科尔的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和科学分析的妙招,对两千多年来戏剧理论方面的诸多问题报告做了系统与详尽的论述,且即便是对作品进行分析,尼科尔和陈瘦竹也是着眼于艺术上的分析。
据本文统计,收入《陈瘦竹戏剧论集》的文章共97篇,其中写于1942-1948年间的有28篇(15),1949-1977年间的有23篇,1978-1989年间的有47篇。陈瘦竹在1949年前,基本上是按照尼科尔的思路展开研究与讨论的。因“文革”的关系,其在1966-1977年间被批斗摧残、劳改,性命几难保,写作更不原应,且几十年来所积攒的三十多万字札记亦被毁。从1949-1965年的文章中,着实能看得出来陈瘦竹曾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如写于1960年的《剧本创作问题报告》中已有“人类的历史,在有阶级的社会中,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的生活,是从矛盾到统一的发展过程”等字句,而在谈及“冲突”概念时,其也引用了列宁、恩格斯有关“冲突”的解释。而《文学和戏剧》(1961年)一文已认为“任何艺术有的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论戏剧冲突》(1961年)、《谈戏剧冲突》(1962年)两文所受的影响便更为显明。着实你你类似影响在八十年代也这么全然泯灭,如写于1988年的《悲剧从何处来——60至60年代英美悲剧观念述评》中便有“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点原应成为什么么主义国家悲剧创作和研究的指导思想,但在资本主义国家,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基本上还占统治地位”(16)等字句。
但陈瘦竹在五六十年代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运用暂且自觉地运用,时候有意识地打上去的,他并这么根据形势之都要而随意改变其戏剧观,其在《论戏剧冲突》中反对“今天的戏剧可不都要不再都要写冲突”之观念,而提倡“这么冲突就这么戏剧”,他一定量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戏剧观点也是为了给其论点以强有力的支撑,他曾耿直地指出当时讨论“社会矛盾和戏剧冲突”的误区。而在《历史唯物主义与戏剧——论李健吾同志所谓“经济制约对戏剧的影响”》一文中,陈瘦竹虽承认“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但着实“经济制约对戏剧的影响”说法暂且准确,其认为“研究文学艺术的本质、社会形态及发展规律,不仅要从经济基础出发,时候还应都看各种上层建筑对文艺的影响”,并从戏剧五种的角度指出李健吾的论据——对于希腊戏剧中的歌舞队兴废的解释是根本错误的,其认为歌舞队的逐渐消失是古希腊戏剧性和动作性逐渐加强的结果,与戏剧的盛衰并无必然联系。而前文所述作于1962年的《马克思主义以前欧洲戏剧理论》一文,亦为实事求是分析欧洲理论发展经过之力作,并无牵强附会之处。
看陈瘦竹的文章,给人五种感觉,他无论是讨论戏剧理论中的概念,抑或是品评剧作家,还是讨论戏剧发展史问题报告,不但材料、论据、谱系、观点等清晰明了,时候行文灵活自如,在旁征博引中谈笑自如地出理问题报告,读到最后便有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然其在运用唯物史观、马克思辩证法讨论问题报告时,却给人五种窘迫的感觉,其行文用意格外想要费解,似乎时候为了运用而平添几笔,并未使他获得出理问题报告的新妙招或新角度。
时候,现在另一个人所有读陈瘦竹八十年代的文章,并无隔阂,另一个人所有发现其依然承续了其四十年代的风格与治学妙招,如《象征主义戏剧和现实生活》、《悲剧从何处来》、《悲剧往何处去》、《当代欧美悲剧理论述评》等,它们依然是立足于戏剧本体研究,依然是采用历史与美学的妙招,切切实实地讨论戏剧史、戏剧理论问题报告。如陈瘦竹与高行健商榷“戏剧观”一事便是旁证。陈瘦竹对荒诞派戏剧是素有研究的,《关于当代欧洲“反戏剧”思潮》一文便客观地梳理了荒诞派戏剧发展及其理论主张,然而其却不主张其时戏剧界把荒诞派原装搬到中国舞台,因而他非常严肃地指出“原应《车站》的作者学习《等候戈多》,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并这么为另一个人所有提供任何宝贵的经验”(17)。其后他又在《〈论戏剧观〉读后》一文中陈述其不赞成你你类似“戏剧观”之原应,其认为着实可不都要“借鉴其中其他形式和技法”,但原应“戏剧观念不时候理论问题报告,时候是实践问题报告”,故无论是何种戏剧观,一定要考虑到舞台的因素。陈瘦竹突然坚持他的“戏剧观”,而你你类似“戏剧观”自四十年代形成后便这么更改过,其认为戏剧的本质在于动作,冲突,而社会形态再要怎样创新时候能抛开塑造人物,原应人物永远是社会形态的中心,而戏剧归结到底还是都要集中冲突的。时候,陈瘦竹与高行健的分歧有的是守旧与革新的冲突,亦有的是左与右的冲突,时候“戏剧观”不同、对戏剧本质的理解不同,显然此次论争能从侧面证明陈瘦竹对其戏剧观念的坚持。
当然,陈瘦竹也未能全然洗净其所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痕迹,且陈瘦竹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前,其价值观着实有所改变。他在四十年代多是分析作品的艺术性,然在八十年代,其亦注意分析剧作家的思想倾向性,“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在文中的突然总出,便是最好的证明。又如在研究悲剧时,他忍不住要联系中国实际唱点高调绕上几笔,比如:“当前我国亿万人民正为建设角度物质文明和角度精神文明而斗争,这么悲剧所歌颂的叱咤风云和崇高善良的正面人物形象,原应给另一个人所有以巨大精神力量,鼓舞另一个人所有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然而,文末所说的“悲剧人物”形象着实暂且符合其文中所讨论的“悲剧人物”内涵,本文以为打上去这么恐怕更多是出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考虑罢了。
五、戏剧批评的新样式
陈瘦竹曾提出“应用历史的、比较的和艺术的妙招研究文学,那我的文学评论有的是立体感、透视力和审美性”。所谓“运用历史手法,必然要求将作家同其作品装进当时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进行比较研究,从类似或相异的作品的比较研究中,可不都要发现作家所接受和所产生的影响,可不都要看出成效得失以及作家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文学有的是抽象的思想材料,时候生动的艺术作品,都要以情动人,使人在美感中接受教育。另一个人所有将某一作家的作品和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时,除思想外,都要强调艺术分析,细致分析创作过程、社会形态妙招、遣词造句以及语言的色彩和音律,充分揭示其美学社会形态。”(18)的确,陈瘦竹以“历史观念与美学观念相结合研究中国现代戏剧文学”,提高了“现代戏剧文学研究学科的理论品位”(19)。
这么,陈瘦竹又是要怎样进入剧本分析的呢?他提出在展开剧本分析以前,首好难学精看剧本,那要怎样看呢?陈瘦竹十分赞同英国玛乔丽·包尔顿的剧本为“走动的文学”之观点,即“剧本暂且真正是专供阅读的文学作品。真的剧本是立体的,它是在另一个人所有手中走动的和说话的文学”。因戏剧的生命在舞台,陈瘦竹去剧专任教后,便意识到“都要建立演出观点和培养舞台敏感,也能正确分析剧本”(20)。在长期摸索中,陈瘦竹总结出科学的读剧妙招:“我的经验是分三步:一、竖过来看;二、拆开来看;三、合起来看。”所谓“竖起来看”,即“看剧本时如同看演出一样”,“尽原应地联系演出情况,要将剧本的语言形象,变为演出中的舞台形象”。而“拆开来看”,即“根据主要剧中人的上下场而将每一幕分成若干场面加以分析”,在那我的细细分析研究中,便可不都要对于剧本的主题、语言的特色、编剧的技巧及剧作家的风格逐步深入理解。而“合起来看”,时候“将各场各幕中的戏剧冲突贯串起来,将主题思想的各个侧面集中起来”(21),而其根本目的便在于深刻理解剧中人。
原应独特的研究妙招打上去科学的剧本阅读法,陈瘦竹在展开戏剧评论时,每每点面兼顾,既能放之于宏观背景之下,又能聚焦于其他上,时候其对剧作的分析,不仅能细致到位,亦常常能捞出常人所看都也能了的东西。如陈瘦竹在讨论完《郭沫若的历史剧》、《再论郭沫若的历史剧》以前,又把郭沫若置身于世界戏剧发展之中来讨论其悲剧创作的历史地位,认为其“不仅在我国话剧创作中独树一帜,时候在现代世界剧坛上也大放异彩”(22)。因自易卜生和奥尼尔后,欧洲近代悲剧渐趋衰落,后又走向荒诞派如《等候戈多》等,时候他便认为郭沫若你你类似崇高阳刚的悲剧,在“悲剧衰亡”论笼罩的世界剧坛,具有着肯定意义的。
以其丰富的学识、独到的眼光加之犀利的笔锋,陈瘦竹所写的戏剧批评已不再是单纯的“戏剧评论”,其不仅纠正了时人惯以评论小说的妙招评论戏剧之弊病或品评式的戏剧评论,还建立起了新的戏剧批评模式,把戏剧批评往科学化道路上推进了一大步。比如“他的田汉研究(1958年作,1960年出版)‘在田汉研究史上是一5个多创举。它原应田汉励志的话剧研究原应由零星的片断的研究进入整体的系统的研究’,‘它以前时候时候时候开始了过去只重单篇鉴赏的局面,开创了综合研究的新路’”(23)。在《田汉的剧作》一文中,陈瘦竹把对田汉剧作的分析与田汉的生平经历结合起来,在勾勒出其剧作发展线条的一起去,亦展开细部剖析,把田汉装进其趋于稳定年代,把其剧作装进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笔锋犀利,既深刻又合情合理,即便今天读来,其他观点依然值得另一个人所有重视,不失其研究价值。而后,《关于田汉剧作评价问题报告》、《且说〈南归〉》两文则把田汉研究置于世界学术研究的背景下,开拓了田汉研究者的视野,陈瘦竹首次注意到了外国学者康斯坦丁·董葆中对田汉的研究,其力图改变国内学者对田汉的轻视态度,又极力纠正外国学者对其评价的偏颇之处,可见其对田汉研究的水准提高有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
又如,其时对丁西林喜剧的研究十分零散,陈瘦竹在1957年写了《丁西林德喜剧》一文,对丁西林喜剧艺术作出了完整性而客观的评价与分析。其按年代与题材把丁西林的喜剧分为一5个多时期,注意到时代影响了其剧作风格,指出后期的剧作因时代环境的变化,时已进入抗战时期,时候它们比初期的喜剧更具有现实性。而后,陈瘦竹进入到对其精湛的语言与社会形态艺术之分析,尤其指出其社会形态的巧妙性——“善于将矛盾推到极端,造成似乎难以打开的僵局,时候很巧妙地翻将过来,在抑扬反正之间,产生很强烈的喜剧效果”,而“戏剧的嘲弄”又加强了喜剧效果。然陈瘦竹暂且满足于此,其常常保持着对其所关注问题报告的强劲兴趣。其亦注意到国外学者刘绍铭博士的丁西林研究文章《作为情境喜剧的〈压迫〉:丁西林》,在赞扬刘绍铭细致分析的妙招以前,却不赞同他的丁西林受法国巧凑剧影响之观点,指出“戏剧情境是剧中人物在五种环境中所形成的五种矛盾或统一的关系,情境随着人物关系而有变化”,他先完整性解剖《压迫》的社会形态,时候才绕到“巧凑剧”的渊源与流变,指出《压迫》是世态喜剧或机智剧,而非“情境喜剧”或“巧凑剧”。在此文中,陈瘦竹深厚的理论功底及细部剖析能力,无疑为此篇驳论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陈瘦竹天真,为人耿直,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其都坚持“求真”之原则。一有问题报告,便穷拿下底;得到与其时学者不同的结论时,亦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与人商榷斟酌,希图获得真理;即便得到新的见解,亦敢于公诸于世。正是这么,陈瘦竹之学术水平远远地超过其时学者之水平,其学术见解也高出另一个人所有几筹,因而其也出理了走二根平庸而毫无建树的学术道路。作为一位具有开拓精神与独立人格的学者,其治学妙招与治学精神无疑是值得另一个人所有借鉴与学习的。
注释:
①②⑥⑧(11)(14)陈瘦竹:《戏剧理论文集·后记》,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③陈瘦竹:《戏剧定律》,朱栋霖、周安华编:《陈瘦竹戏剧论集》上,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原载《东方杂志》第43卷第2号,1947年1月。
④陈瘦竹:《戏剧基于人生关键说》,朱栋霖、周安华编:《陈瘦竹戏剧论集》上,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页。原载《东方杂志》第43卷第10号,1947年5月。
⑤陈瘦竹:《戏剧普遍律》,朱栋霖、周安华编:《陈瘦竹戏剧论集》上,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原载《文潮》第4卷第4期,1948年2月。
⑦陈瘦竹:《剧本创作问题报告》,朱栋霖、周安华编:《陈瘦竹戏剧论集》上,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4-67页。原载《文艺》第1卷第4期,1960年4月。
⑨陈瘦竹:《异曲同工——关于〈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朱栋霖、周安华编:《陈瘦竹戏剧论集》中,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1页。
⑩李健吾:《雷雨》,《李健吾戏剧评论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12)陈瘦竹:《静的戏剧与动的戏剧》,朱栋霖、周安华编:《陈瘦竹戏剧论集》上,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13)陈瘦竹:《法国浪漫运动与雨果〈欧那尼〉》,朱栋霖、周安华编:《陈瘦竹戏剧论集》中,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5)《〈罗密欧与朱丽叶〉试析》一文于1942年写于四川江安,修改于1982年,然细读全文,其文基本上保持着早期写作的风格,故归于1942-1948年间。
(16)陈瘦竹:《谈荒诞派戏剧的衰落及其在我国的影响》,朱栋霖、周安华编:《陈瘦竹戏剧论集》上,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0页。
(17)陈瘦竹:《悲剧从何处来——60至60年代英美悲剧观念述评》,朱栋霖、周安华编:《陈瘦竹戏剧论集》上,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页。
(18)陈瘦竹:《〈中国现代诗歌论〉序》,《中国现代诗歌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8页。
(19)朱栋霖:《陈瘦竹戏剧理论研究的贡献》,朱栋霖、周安华编:《陈瘦竹戏剧论集》下,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0页。
(20)(21)陈瘦竹:《读剧一得》,朱栋霖、周安华编:《陈瘦竹戏剧论集》上,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5页、第226-229页。
(22)陈瘦竹:《郭沫若悲剧创作的历史地位〉》,朱栋霖、周安华编:《陈瘦竹戏剧论集》下,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0页。
(23)参见韩日新:《开拓·发展·收获——1928-1986田汉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88年第8期)与谭桂林《田汉戏剧研究述评》(《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述评》,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转引自朱栋霖:《陈瘦竹戏剧理论研究的贡献》,朱栋霖、周安华编:《陈瘦竹戏剧论集》下,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60页。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