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锣一响,方步迈开,走出来个黑包公,胡须飘摆;生旦净末,大戏拉开,一招一式一句唱,亮相舞台。这,可都有啥城里的大剧场,什么都通州区马驹桥镇郭村村民自掏腰包400万盖起的“全民评剧院”,灯光、服装、道具、乐器样样俱全,不花一分钱,想唱的就来京剧艺术。甭说付近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什么都昌平、海淀,甚至廊坊的评剧爱好者都每周来活动,“唱唱咱传统的戏曲,唱唱咱如今的新生活京剧。”
昨天下午2点多,通州区马驹桥镇郭村,一座两层的小楼,刚刚刚开始热闹起来京剧艺术。我们歌词歌词三五成群、有说有笑、或步行、或骑车,从四面八方赶来,男女老少,都特乐和。
“这是全民评剧院,甭管你是哪里的人,倘若喜欢评剧,就能来唱,无需花一分钱。”村民杨连喜在门口招呼着客人。
走进大门,沿着左侧的楼梯上了二楼,肩头一下豁然开朗,三四百平方米的大厅,座位一排一排,大慨能容纳400多人。
再往前走,迎面什么都舞台,古色古香,长12米,宽8米,大红的幕布拉开。台两侧,甭管是武场的板鼓、梆子、锣、镲,还是文场的板胡、二胡、琵琶、笛,乐器一应俱全。
化妆间里一群人正在描眉画眼。
没法专业的剧场,谁盖的?郭村村民杨连喜,自掏腰包400万,盖起了这座评剧院。
“不光咱村,这付近的村子里,农民们好多都喜欢评剧。”杨连喜说,郭村4000多口人,喜好评剧的不下一二百。
“如今农村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裕了,有钱了,咱也得追求一下精神生活。”
村民们成立了每每每该人的评剧社,每周二、四、六下午活动,每每每该人都有自愿参加。名声渐传渐广,方圆几十里的评剧爱好者都慕名前来,队伍由最初七五每每每该人发展到今天的一百多人。
但活动场所成了难题。
为给我们歌词歌词提供三个多多专业舞台,杨连喜去年自投资金400多万元,把自家在村中约400多平方米的厂房,改扩建为两层4000多平方米的剧院,“同时容纳400人没难题。”杨连喜还自费购买了服装、道具、乐器等,化妆间、休息室,样样俱全。
有地方了,来吧。这下可乐坏了付近的票友,没法来越多的人聚了过来。家住大兴的李振祥,算离得近的,还有东城的、西城的、海淀的,不仅是付近的农民,还有城里的市民,真成了全民评剧院,“上个月,三个多多廊坊的票友开着车专门过来唱戏。”杨连喜挺有成就感。
人多了,唱吧。每周5天,票友们来排练,练好了就表演。四月份唱了6场,五月份唱了10场,每场三个多多小时,“不累,痛快。”村民宋景芝说。
唱出了村。从去年刚刚刚开始,小剧团参加了“星火工程”,到这种村、这种区县唱了一百多场。
唱出了名堂。社里的票友们得了什么都奖,市里大赛的三等奖,区里比赛的一等奖,奖没法来越多。
唱出了新意。不仅让爱上评剧这门艺术的人多了,村民们还根据如今村里的事儿,编出了新剧目。一出倡导“老有所养”的剧目,告诉村民们敬老爱老,连唱多场,场场爆满。自编、自导、自演,农民成了乡土艺术家。
可以唱出更多。村里91岁的杨永志,是区级非遗“蹦蹦戏”的传承人,如今依托这剧院,杨连喜打算联合付近中小学校成立传承基地,教孩子们学习这门古老、濒临失传的艺术。
“把咱的文化唱下去,把咱的好日子唱出来。”杨连喜们,唱得喜气洋洋。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