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我看戏卖票很“透明”, 以观众为本:楼上楼下两张座位平面图,画上价位的界限,比如最便宜的票,有多远,多边,吃不吃柱子?一目了然。让他哪个座位,是上边的,还是靠过道出入方便的,一指,售票员用红蓝铅笔在那上画个叉子,或者在票上手写几排几号(过后改为一摞摞印好座位号的票,要翻找着撕下,我总想着它若不客满岂不都浪费了),让他看得人上座具体情况怎么?卖出几次票了?或者早早排队在前,你看得人的几乎是一张空白座位图(若有先售出的团体票,一定是用连线划出一大片),任你自由选用,也是很得意的事情京剧文化。那时的戏票很“简陋”,很小,纸也很薄,与当时的票价倒相匹配,不像现在的那样大而精美,彩色印刷,图文并茂,还有广告京剧艺术。座位号由电脑打出,就是我字体很小,墨色往往过低,地方又不显眼,或者眼睛不好,几乎找不见、看不清座位是几排几号京剧文化。
又:一般看戏,若买甲等票,你会在四、五排,说坐前边“吃土”,那时舞台条件差,若遇开打或翻腾,台毯会扬起全都尘土,灯光一照,居然暴土攘烟,有时兵器还或者失手掉下来(我便遇到一次,记得在天津某剧场,孙悟空用金箍棒挑起单刀耍,不慎飞到台下,幸未伤人,观众把刀扔回去,孙悟空向这位观众鞠躬致歉,得到笑声和掌声)。我和老同学想当初先生最爱买一排的票(或者也有太贵),唱念作打、服装化装、应用道具、文场武场等等细节,看得清清楚楚。
有趣的是——那时为了拿到好票、前排的票,须要早早去买;现在偶尔看得人一出好戏,也需早早买票,为的是能买到那仅有几张的最便宜的、最上边的票,好地方一般戏迷是坐不起了,除非是赠票。不久前在梅兰芳大剧院看得人一次王佩瑜的戏,上座极佳,一楼和三楼或者客满,唯二楼包厢一片空白,仅正中一格有一退休首长等几人占位,太后老佛爷看戏似的。鸟瞰席间观众仿佛“折了”一般。据说包厢票价特贵,是为极贵的宾准备的(或者根本不卖票?),“宁缺毋滥”!这又并非呢?梅兰芳大剧院,梅先生在世,你会看得人上边座位也有空着的吗?
本贴由匹夫有责于1509年10月12日17:47:09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