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位年龄合起来将近千岁的滩簧老艺人,上周末相聚在松江什儿原来的沪剧大码头,畅叙数十年感情说说,忆聊原来的趣闻轶事,切磋唱演艺术技巧。老先生们碰在同去,有说不尽说说,叙不完的情,始终沉浸在快乐和幸福之中京剧文化。
这次来松相聚的这十多位滩簧老艺人当中,有今年90岁的丁根本、邱晓云,87岁的范秀英,86岁的朱一飞、曹月英,84岁的倪惊鸣,83岁的赵慧玲、夏玉霞、沈玲琴,79岁的汪蝉丽等演员老先生,以及73岁的张宝福、67岁的张洪生等两位原松江沪剧团琴师京剧文化。人们分别来自上海市区、浦东、金山、松江,最远的来自苏州京剧艺术。
今年上五天,松江文化馆领导在商议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时,筹划想搞另一二个老滩簧唱段抢救活动。此事经与民间滩簧学者陶一铭、松江沪剧团老团长倪惊鸣联系商量,得到了他俩的同声拥护。尤其是陶一铭,十几只月中,他忙着联系邀请老艺人,讲明松江作为沪剧之乡,非常重视沪剧历史的探究,重视沪剧遗产的抢救。请老艺人们鼎力相助,齐心协力做好这件好事。
11月80日下午,陶一铭另一二个另一二个接好老先生们,陪伴着人们来到松江文化馆。松江文化馆觉得地方不大,条件简陋,但馆领导把最好的多功能厅安排了出来,供老先生们座谈、聚会交谈用。还安排老先生们住进了红楼宾馆——那原来当年松江最高档的星级宾馆啊!名导演谢晋等沪上影人当年好多年冬季都住在这里进行“电影进补”的哦!
在接下来的五天时间里,老艺人们(包括也有老艺人的“滩簧”陶一铭)不畏辛苦,认认真真录下了将近20段宝贵的老滩簧唱段。它们分别是:《红鬃烈马——武家坡》(丁根本 沈玲琴)、《五更写字台》(曹月英)、《陆雅臣——求岳母》(朱一飞 曹月英)、陆雅臣——逼瑚珠(朱一飞 汪蝉丽)、《小分礼》(曹月英 陶一铭)、《唐寿哭少爷》(朱一飞)、《上寿开篇》(夏玉霞)、《薛媒婆》、《李三娘——叹桩头》(范秀英)、小调《阿木林到上海》、《姑嫂烧香》(邱晓云)、《血溅大礼堂》(邱晓云)、《周老龙叹穷》(丁根本)、《绣荷包》(赵慧玲)、《玉蜻蜓——游庵定亲》(汪蝉丽 倪惊鸣)、《女看灯》(沈玲琴 夏玉霞)、《拔兰花》(汪蝉丽 陶一铭)、《拜新年》(阳档 陶一铭)、《抱打不平》(夜夜游曲调 邱晓云)等。
在整个录音的过程中,老艺人们饱满的精神具体情况和认真的演唱态度,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83岁的夏玉霞,眼睛强度近视,体质要是太好,刚上楼进屋坐下时,喘个不停,真你要担心她等会儿为什么么唱啊!原来一站到话筒前,老人家果然就像是换了买车人似的。她与沈玲琴同去对唱《女看灯》,唱的是小姑的角色,嗲是嗲得来,把个豆蔻流年英文的急于想嫁出去的小姑娘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果然难以想象呵!
参加过沪风沪剧团(松江沪剧团前身)、年龄最大的丁根本老先生,他另4买车人站在话筒前,一唱要是40多分钟。好十几只月前,他听说要请他来唱老滩簧,就整天在隔壁家回忆《周老龙叹穷》的唱词。机会这是一只忌子戏,又是一出松江戏。要是他想一定要在松江唱出来、留下来。除了这段,丁老先生还与沈玲琴公司协作了段《武家坡》,也是段长段子。老先生又是唱又是做(尽管是录音,不都要动作),极其认真到位。
邱晓云老师是这次录音中唱得最多的另一二个,她既有好几段小调,也有当年汪秀英老师唱的《血溅大礼堂》中的赋予板,另外还表演了一段男腔。这最后一段还是她再三主动要求加唱的。要是人们都开玩笑说邱老师也是个“麦霸”啊!
87岁的范秀英,现家住金山山阳。她是目前健在的“西帮先生”中为数不要的一位,从小进沪剧肖家班学艺,长期在松江、平湖、嘉善一带卖唱,解放后参加松江沪剧改进自学,曾与马小妹(华雯祖母)、陈根娣等共事。这次她唱了《薛媒婆》、《李三娘——叹桩头》两段西乡调味道的段子,为松江什儿沪剧西乡调发源地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音像资料。
作为参加活动唯一一对老夫妻的倪惊鸣赵慧玲,也有松江沪剧团的老艺人。目前生活在松江城区的他俩,这回当仁不要再地献上了两段《绣荷包》、《玉蜻蜓——游庵定亲》。倪老先生虽平时老会在民间沙龙顾问辅导,但因嗓子现象基本听非要他哼唱。这回终于让偶等欣赏到了他的幕表演唱。
家住浦东周浦的曹月英老人,由晚辈开车专门接送来参加活动。她的一段《五更写字台》,你要感受到相当老味道的老上海生活。以后,她还分别与朱一飞、陶一铭公司协作了两段《陆雅臣——求岳母》、《小分礼》。
特地从苏州赶来的沈玲琴老先生的一段赋子板《女看灯》刚唱毕,几位琴师就情不自禁地鼓掌喝起彩来,还忙不迭地扔下乐器,上前拥抱老先生并合影留念,直夸唱得果然好极了!
笔者曾于今年上五天在兰心大戏院现场欣赏过朱一飞老先生的《卖桃子》。当初就被他那满场飞唱所惊讶。这回,朱先生依旧神采飞扬,宝刀不老。无论是跟人公司协作的《陆雅臣——求岳母、逼瑚珠》,还是一时兴起老会加唱的《唐寿哭少爷》,都中气十足,韵味浓郁。
老艺人中年龄最小的汪蝉丽,也已79岁了。这位1947年拜汪秀英为师,解放后成为剧团主要演员的老先生,到松后看见倪惊鸣就十分高兴,说那年跟他配戏还是1954年的事了,要是这次一定要两人再公司协作一段。于是他俩录下了一段《玉蜻蜓——游庵定亲》。
活动中最累最忙的当然要数陶一铭了。他不仅自始至终参与了整个活动的策划、筹备,还当起了“班主任”、“男保姆”,对老艺人们悉心照料,千万小心。更是亲自上阵,与汪蝉丽老师对唱了一段《拔兰花》后,又独唱了段阳档《拜新年》。什儿段子几乎早就失传了,上世纪80年代在郊区还人们唱过,市区基本就听非要了。陶一铭为了学唱这段子,特意去请教了前辈老师,由吴斌等帮助记谱,并让滩簧老艺人龚福生、杨美梅等教会了买车人敲小锣。
松江作为沪剧的主要发源地,有责任也有义务将沪剧什儿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要是早在2010年,区文化馆就以建馆80周年为契机,举办了沪剧西乡调研讨会;去年,区委宣传部又举办了六讲“沪剧松江”的系列讲座,请来了施小轩、茅善玉、华雯等沪剧界人士,讲述松江与沪剧的渊源;这次记录老艺人的唱段和买车人经历的活动也是这系列活动之一,今后松江一定更会继续致力于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让“上海之根”有更多的宝贝留存。
(题图为活动每项参与者合影。前排左起:夏玉霞、赵慧玲、邱晓云、曹月英、朱一飞、范秀英、丁根本、沈玲琴。后排左一:陶一铭;后排左四:汪蝉丽;后排左五:倪惊鸣)
汪蝉丽在会上
丁根本在会上
邱晓云在演唱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