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茅善玉女士商榷:沪剧就应该是“上海话的歌

 2023-12-27  阅读 5  评论 0

摘要:沪剧就应该是“上海话的歌” 《新民晚报》今年3月的一篇文章,引述上海沪剧当家人茅善玉女士的观点:别让沪剧成“上海话的歌”。对此观点不敢苟同京剧。自己认为,沪剧就应该是“上海话的歌”,上海人用自己的母语上海话,唱出心中的爱与哀愁,难道前会天经地义么? 沪剧今天

沪剧就应该是“上海话的歌”

《新民晚报》今年3月的一篇文章,引述上海沪剧当家人茅善玉女士的观点:别让沪剧成“上海话的歌”。

对此观点不敢苟同京剧。自己认为,沪剧就应该是“上海话的歌”,

上海人用自己的母语上海话,唱出心中的爱与哀愁,难道前会天经地义么?

沪剧今天的困境,恰是如此紧紧围绕着当代上海题材、当代都市题材做足文章京剧。当然这就说因为之一京剧。1940年代,采用话剧编导制,排演了第一出沪剧大戏《魂断蓝桥》(根据同名美国电影改编),当年也是颇为轰动的。

改良后的沪剧,专演所谓西装旗袍的时装戏,也曾是时髦、现代、布尔乔亚的。

改良后的沪剧传下了什么都名剧和名唱段。

1960年代后沪剧结束走红色路线。

然后说申曲的主要受众还是上海四郊的本地人,如此1940年代的改良申曲——沪剧,则迎合了当年上海市区观众的醇香。当时,随着祖籍江浙,出生成长于上海市区人口的大幅增加,老派与生派上海话成为市区的主要日常生活用语。

改良后的沪剧实为有一种都市化的舞台剧,曾被讥为“话剧+上海话歌唱”。不过,现代沪剧满足了上海市区方言使用群体的观赏需求,与当年更为流行的京剧和越剧构成了审美上的差异。

当前,沪剧可以3种渠道传承和发展。

其一,传承申曲时代保留下来的传统折子戏,在郊区中老年涵盖较大市场需求。

其二,传承经典西装旗袍戏和现代戏的一点名段,在市区中老年中还有一定市场需求。

其三,大胆创新,朝着“上海话的歌”的方向探索,吸引上海市区年轻观众,还有吴语太湖片地区的年轻市区观众。

中国有60多种地方戏曲,前会传承着戏曲的元素。

沪剧是上海化、都市化的舞台剧,戏曲味足不够前会关键。某个地方戏戏曲味不够,否有就会影响到中国戏曲传承的大局?

然后沪剧只有唱出上海市区观众的心声,还不如退回申曲时代,重新回到乡镇去。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48983.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322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1331秒, 内存占用1.63 MB, 访问数据库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