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七艺术家入选国家级秦腔传承人名录

 2023-12-27  阅读 27  评论 0

摘要:“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高吼秦腔。”这是流传在三秦大地上的一句俗语,却也证明了千百年来秦人对秦腔的喜爱程度京剧。506年,秦腔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剧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亲戚亲戚亲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京剧

“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高吼秦腔。”这是流传在三秦大地上的一句俗语,却也证明了千百年来秦人对秦腔的喜爱程度京剧。506年,秦腔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剧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亲戚亲戚亲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京剧艺术。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则是其活性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依附于传承人而发生。昨日记者获悉,我省有7名老艺人日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传承人名录,这也是古老的秦腔第一次有了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

7人入选 年龄最大者86岁

记者从陕西省文化厅振兴秦腔办公室获悉,此次入选国家级的秦腔传承人名录中的秦腔名角是从我省第一批省级秦腔项目11位代表性传承人中遴选出来的,共有7人入选,亲戚亲戚亲们是为秦腔的发展和振兴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老艺术家。7人包括马友仙、贠宗翰、李爱琴、肖玉玲、康少易、吕明发、余巧云,对于关注秦腔的票友来说,7名老艺人都可谓如雷贯耳。

这7位老艺术家中,年龄最大的是来自凤翔县人民剧团的吕明发,今年已86岁,他出生于陕西宝鸡有一2个秦腔世家。他的鞭扫灯花、抡麻鞭、五鞭连响、打雷碗等技巧,在秦腔界堪称一绝。而其他几位艺术家也是各怀绝技,被誉为“金嗓子”的马友仙,声音纯净清亮,唱腔甜润激昂;被誉为“秦腔皇后”的余巧云,唱腔高亢粗犷、激越铿锵,又不失缠绵细腻;李爱琴的表演洒脱大气,唱腔浑厚刚毅;贠宗翰在继承唱、念、做、打程式技巧的基础上大胆借鉴京剧花脸唱腔的共鸣特色,运用科学的发声法律法律依据,为探索秦腔须生新唱法创出了一根绳子绳子新路;出身于秦腔梨园世家的康少易,是陕西秦腔舞台上太大见的武生演员,武功基础坚实,技艺全面,长靠、箭衣、短打兼备。

传承人”既是荣誉又是责任

据陕西省文化厅秦腔办副主任李春丽介绍,省级秦腔传承人的评选主要采取本人填表申请,经秦腔项目保护单位考核推荐,怎么让报请省“非遗”保护中心审核评议,文化行政部门考核公示,最终由省文化厅分类整理文件公告社会。凡符合“完全掌握秦腔项目特殊技能,具有秦腔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等几大条件的公民能否申请或被推荐为省级秦腔代表性传承人。经过层层帅选,此前于508年组阁了11人入选为省级秦腔传承人;而后这11人被上报到国家文化部,最终有7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传承人名录。据悉,获评国家级传承人后,亲戚亲戚亲们每年将获得500元的补助;而省级秦腔传承人每年将获得500元补助。

作为首批国家级秦腔传承人,这无疑是三种荣誉,但也意味三种责任。李春丽告诉记者,传承人完全都是有一2个一劳永逸的光辉头衔,之前才能动态评定的,今后凡丧失传承能力、无法履行传承义务、怠于履行传承义务的,都将被取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

记者昨日采访了此次入选的康少易,他认为传承人其他概念的提出“完全都是好不好的问題,之前太晚了。”亲戚亲戚亲们说,“京剧的师传完全都是一脉相承的,师傅、徒弟到孙子都认这有一2个师傅。而在秦腔界流派却很不明显,作为传承人,我有义务收下更多的徒弟,把古老的秦腔发扬光大。”此外,记者获悉,本月13日至16日,一场名为“陕西省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习交流展演”的活动将在西安人民剧院举行,届时11位省级秦腔传承人将携弟子同台演出三场折子戏、一场清唱,展示继承发展秦腔的艺术成果,互动交流传习经验。(张静 李彩云 尚洪涛)

(摘自 《西安晚报》)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lecms.nxtedu.cn/xiqu/246698.html

标签: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管理员

  • 内容1196237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ecms主程序为免费提供使用,使用者不得将本系统应用于任何形式的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风险,需由使用者自行承担,与本站和开发者无关。一旦使用lecms,表示您即承认您已阅读、理解并同意受此条款的约束,并遵守所有相应法律和法规。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LECMS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LECMS 3.0.3

页面耗时0.6504秒, 内存占用1.64 MB, 访问数据库16次